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法治保障下温暖看得见摸得着——内蒙古呼和浩特用法治画笔勾勒“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治理图景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法治作为保障民生、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从柔性执法到便民服务,从温暖工程到科学立法,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更彰显了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这座草原都市正以法治为基石,书写新时代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柔性执法:法治温度暖民心

2025年春节前夕,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宣布启动“春节柔性执法”行动,针对乱停乱放、轻微交通违法等行为采取教育为主、不贴条不罚款不计分不处罚的措施。这一政策迅速得到群众广泛好评,也展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的有效平衡。

柔性执法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对法治内涵的深刻理解。交管部门同步推出的9项便民举措中,“事故快处不扣车”“线上服务不打烊”“紧急就医一路通”等创新服务,将执法重心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引导”与“事中服务”。通过“交管12123”App实现轻微事故视频快处,平均处理时长缩短至15分钟。2025年春节期间线上办理各类交管业务1035件,劝导违停车辆5321辆次,提醒乘客规范使用安全带1065人次,帮助寻找走失老人、儿童10人次,提供指路、咨询等暖心服务920余次,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这些实践表明,法治的权威不仅在于约束,更在于通过人性化服务赢得群众认同。

民生工程:法治保障解民忧

停车难曾是困扰呼和浩特市民的“城市病”。为此,市政府通过法治化手段破解难题,鼓励引导机关单位停车场分时段开放,并将新增停车位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指标。据统计,2024年,呼和浩特市围绕交通枢纽、游园景点、医疗机构、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新建扩建停车场179处,新增停车泊位22067个;推出错峰共享停车区域73处、共享停车泊位11076个,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场53处、泊位6530个,共享住宅小区停车场20处、泊位4546个。

“去东河广场看喷泉,途经市政府北门时,看到一名交警正在引导过往司机将车辆停放到政府院里。走进北门一看,车辆入口处立着一块牌子,党政机关办公区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是工作日19时到22时、节假日9时到22时。这个暖心举动真的太好了。”市民韩先生在朋友圈发文点赞。

这种法治思维同样贯穿城市民生工程建设。560座青城驿站的建成,正是《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与《呼和浩特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落地的生动实践。这些驿站不仅配备母婴室、智能候车厅,更创新引入商业运营模式,德克士驿站等“以商养厕”案例成为全国典范。2024年出台的《呼和浩特市青城驿站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将设施维护、服务标准纳入法治化考核体系,群众满意度跃升至95.7%。

温暖守护:法治力量护民安

面对长达6个月的严寒冬季,呼和浩特将供暖保障上升为“温暖工程”法治化工程。2023年,修正后的《呼和浩特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实施,明确热源保障责任、服务质量标准及用户权益保护条款。制度推动下,全市新增热电联产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4万套室内测温设备实现“精准控温”。在金山热电公司智控中心,技术人员通过智慧供热系统实时调控参数,确保室温达标率超99%。居民李凤芝摸着暖气管笑道:“法治保障下的‘温暖’看得见、摸得着。”

“小区楼道干净整洁,消防通道畅通,环境越来越美了。”在回民区新华园社区孔东小区,提起社区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变化,居民张爱枝说,“小区安装的充电车棚,不仅解决了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还满足了居民安全充电需求,环境改善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以法治化手段推进城市文明工作,制定出台《呼和浩特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规定》《呼和浩特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常态长效创建工作机制,以法治思维抓创建、铸文明,推动全市形成抓创建、树新风、惠民生、促发展、提效能工作格局。

科学立法:法治根基润民心

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立良法、促善治。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聚焦基层治理痛点,制定《呼和浩特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12345热线办理流程、责任机制纳入法治框架。《条例》实施后,群众诉求办结率从82%提升至99%,真正实现“一条热线管全城”。在赛罕区某小区,困扰居民3年的垃圾清运问题通过热线立法督办得以解决,业主委员会送上锦旗,上书“法治让民意不再‘兜圈子’”。

生态保护立法更显法治智慧。《呼和浩特市大黑河郊野公园生态保护条例》以“小切口”立法破解管理权责模糊难题,明确沿岸开发红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今的大黑河畔,昔日的私搭乱建变为百里花海,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环保志愿者刘涛感慨道:“法治之手抚平了生态伤痕,留住了城市诗意。”

法治硕果累累。2022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生态文明、基层治理等领域制定地方性法规11件,修改16件,构建起覆盖城市治理全链条的法治网络。有法学专家点评:“呼和浩特用法治红线串联起民生福祉,让‘以人民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2025年,呼和浩特继续以法治化推动民生项目提质增效。100个社会民生项目中,从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建设到“老幼共托”养老模式探索,每个项目均嵌入法治评估机制;教育“名校+”工程通过立法保障跨区域合作办学,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多学童。市民陈先生看着新建的北大金秋实验学校赞不绝口:“法治护航下的民生承诺,我们信得过!”

这座北疆之城的故事昭示:当法治深度融入民生细节,制度优势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柔性执法到科学立法,从“温暖工程”到生态守护,呼和浩特用法治画笔勾勒出“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治理图景。在这里,法治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托举幸福生活的温暖力量;法治轨道上的每一次前行,都在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答卷。(郭君怡)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