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荒地”变“宝地”,山地农业焕发新生机

阳春三月,驱车行驶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S223省道,一路繁花似锦,绿意盎然,烂漫春光将人裹挟其中,目之所及,皆为盛景,仿佛踏入一幅徐徐铺展的山水画卷。沿着这条被誉为“最美省道”前行,位于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对坑村山地上,一座崭新的现代农业厂房拔地而起,在青山绿野间格外瞩目,这里便是承载着现代农业新希望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

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外貌。(图/王雅)

步入该基地,仿若开启一场现代农业的奇妙之旅。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番茄圆润饱满、小青瓜鲜嫩脆爽、彩椒色泽明艳,各类蔬果在精心营造的环境里茁壮成长,每一片叶子都舒展着生命的活力。种植槽中,以椰糠为主的基质宛如肥沃的土壤,为蔬果锁住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养分;一旁,滴箭精准地将水肥营养液注入,为每一株植物提供生长“能量”;上方,植物补光灯散发柔和光芒,不仅巧妙延长蔬果收获周期,更为其生长补足光照,实现错峰上市,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置身其中,与农作物一同呼吸,能真切感受到生命蓬勃的律动。

“我们自主研发的农业‘云端大脑’G-Lab系统平台,就像给农业生产装上了一颗智慧的大脑,能够对温、光、水、气、肥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测调控,为植物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了农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新路径贡献广东智慧。”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基地以种植优质樱桃番茄为主,配以草莓、零食甜椒、小青瓜、生菜等小品类经济果蔬,此外还创新设立了主粮种植试验区,实现立体化、多层、一年多茬种植水稻,各类作物年产量可达2600吨,相较传统种植模式,不同作物产值提高约10倍至50倍不等,成绩令人惊叹。

走出温室,抬眼望去,山坡上蓝天澄澈,白云悠悠,远处青山连绵起伏,绿水蜿蜒环绕,勾勒出一幅现代化农业蓬勃发展的壮美画面。谁能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宝地”,曾经竟是无人问津的“荒地”。就在去年,这里还是怪石嶙峋、土壤贫瘠、水源匮乏的荒山,自然条件恶劣,毫无发展种植业的基础。对坑村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本捧着“金饭碗”,却因地理条件、发展限制,长期深陷贫困,村民们过着捉襟见肘的“穷日子”。

转机出现在近年。梅县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探索现代设施农业之路,决心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局。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牵手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共同打造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山地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这一项目的建成,不仅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极具价值的“对坑方案”,更为梅县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带动当地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在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创新性地将土地整治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积极引入规上企业,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借助政策扶持导入产业,实现点石成金、变废为宝,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梅县区相关领导说。据介绍,梅县区采用“土地流转+土地整治+产业导入”的创新模式,合作建设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实现“小土地大产出”的神奇蜕变。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超95%、全环境要素智能控制的非耕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技含量领先,在华南地区山地现代设施农业领域独占鳌头。

“预计到2025年底,梅县区将新增耕地200公顷以上,耕地连片集约流转经营面积达5000公顷以上。”梅县区政府相关领导信心十足地透露。一系列奖补政策的出台,极大激发全区各镇耕地恢复和连片集约流转经营的积极性,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据悉,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通过连片集约流转经营,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不仅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举多得。据基地负责人王培君介绍,基地在农忙时提供超过160个就业岗位,超9成为本地村民,工人工资平均在4000-6000元/月,并为员工缴交社会保险,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如今的对坑村,将土地租赁给华发集团,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多元,带动村民增收约700万元。村里聘请基地负责人王培君为“产业村长”,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正大步迈向富裕、美丽的新农村,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农作物种植告别‘望天收’,农业产业澎湃‘新’动能。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全域‘一盘棋’念好‘土地经’,复制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全方位提升应用水平,大力发展高端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打造‘百千万工程’现代农业发展样板。”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满怀憧憬与决心地展望未来。在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带动下,梅县区的山地农业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阔步前行,书写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崭新篇章。

(黎剑 冯森达 曾瑜雯)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