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一路奔流,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而三峡无疑是长江中极为险峻的一段。奔腾而来的长江水,浩浩汤汤,像一把利斧在这里劈开了连绵的山脉,雕琢出了一段段迂回曲折的峡谷。
“峡”即“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约193千米。
三峡有大美而不言,欣然静待来者代为言之。近日,记者一行追寻课本里的中国,从重庆出发,感受三峡的雄奇瑰丽和百转千回。
巫峡风光。本报记者 王阳 摄
雄奇瑰丽 变化万千
记者刚抵达重庆市巫山县,只见重峦叠嶂间,已是浓云密布。没多久,小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再抬头看,已是浓云翻滚,山峰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这场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雨过初霁,在长江边驻足,云海奇观让我们惊诧。云雾在山间翻腾,千姿百态。阳光散射进云雾的缝隙,更是美轮美奂。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独特的云海景观的形成,主要是巫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长江三峡巫峡长,两岸群峰耸直,峡高谷深,容易形成蒸腾不散的湿气。当气温气流变化时,往往形成美丽壮观的云海。在变幻莫测的云海中,秀丽多姿的十二峰时隐时现,犹如仙境。而著名的神女峰,更为山川抹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巫山的壮美云海只是三峡的奇景之一,长江三峡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景观,一般称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奇。
三峡群山耸立,峡谷纵横。从海拔200多米的丘陵,到高达1000多米的高山并存。翻开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三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如此勾勒三峡的景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当记者走进巫山县高唐初中七年级(3)班的课堂时,语文教师刘玲正向学生讲解古时三峡水势之急,“夏季是三峡水势最大最急的时节,来往的船只被阻绝,无法通航。水流湍急,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比不上水流速度快。”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笔下的“巫山猿啼”在历代文人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与三峡相关的诗作,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出现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现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
在古时,三峡地区森林茂密,使这里成为猿猴的乐土。后来因为过度开发,原始森林大量消失,影响了猿猴的栖息与生存。
幸运的是,古诗中“巫山猿啼”的场景,如今已在绿水青山中重现。
“快看,那边好几只猴在崖壁的树上。”随着游客的惊叹声,记者一行也惊喜地看到一只只猕猴正在山间、枝头跳跃。
近年来,三峡地区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将森林重新还给猴群,并定期为猴群补充食物,野生猕猴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今在巫山,两岸的猿声不时在耳边回荡。
重庆市巫山县高唐初级中学学生诵读《三峡》。本报记者张雅馨 摄
文脉悠长 历史见证
天下诗人多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据粗略统计,历朝历代有上万首与三峡有关的诗歌。
“谪仙人”李白,曾3次来到三峡。25岁的李白第一次出川,驾着一叶轻舟在三峡中急驶,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32年后,李白被流放回蜀地,逆流而上,二过三峡。当李白58岁的时候,在瞿塘峡口的白帝城等到了赦免令,再次乘舟过三峡,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名句。
“诗圣”杜甫则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将个人身世浮沉融于三峡的秋景之中。据史料记载,杜甫先后滞留三峡地区3年,这段时间是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期”,留下了许多涉及三峡风光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无数彪炳史册的文坛巨擘,都曾到过三峡,在此留下不朽的诗文。白帝城所在的奉节县,更是被誉为“中华诗城”。
中国名山大川众多,为何三峡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学长廊,让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赞叹江山之多娇?
巫山县教委教育科(成职教科)科长许先文为记者揭开了谜底。当过多年语文教师的他,对历代文人在巫山、巫峡的足迹颇为熟悉,许多掌故信手拈来。“三峡是交通要冲,历代的文人来到三峡,一般都会在此停留一段时间,他们被三峡雄奇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所吸引。三峡会持续给诗人带来心灵的震撼,赋予他们不同的生命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悠悠万载,三峡之水不仅收藏了文学的册页,更见证了历史长河的流淌。
三峡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征程——
走进巫山博物馆,馆长张潜正向参观的学生介绍,如何从世界文明的角度看三峡:“巫山在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200多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近年来,人类起源的证据不断在三峡流域被发现: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就产生了龙骨坡文化,巫山猿人在这里踏上了东亚人类进化史的征途。
三峡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形成——
距今大约6800年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昭示着文明的曙光即将来到;夏商周时期,巴、蜀、楚文化又在这里交流融合;秦汉以后,三峡地区迅速融入中华大一统的进程,造就了气象万千的三峡文化。
三峡见证了影响历史的战争——
三峡是连接中部与西部的咽喉通道,上连富庶的四川盆地,下通荆楚、江浙一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记者仿佛听见了历史回响。三峡多次发生过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战争:三国归晋、隋朝统一、南宋抗元,烽烟三峡见证了国家的历史。
三峡的自然与人文,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页,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被奔腾不息的三峡之水所见证。
绿水青山 筑梦未来
三峡的水,为何不再湍急、迅猛?
课堂上,刘玲向学生提问:“大家对养育自己的三峡有着怎样的印象?”学生们回答:“一江碧水,水流清澈,两岸青山,连绵不断。”
三峡的群山依旧连绵,只是江水不复曾经夏水襄陵的迅疾,而是呈现一种平缓的端庄之美。这是为何?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之后发出的豪情展望。
时光流转,梦想终照进现实。
1994年,寄托着中华民族强国梦想的跨世纪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到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竣工。从此,上游肆虐的江水被拦腰截住,原来高峡间汹涌的江面变为平静的大湖。
滚滚江水浩荡东流,黄金水道川流不息。翻开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文中对长江三峡工程进行了介绍:长江在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之间的河段称为川江。川江滩多流急,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川江航道,万吨级船队从长江入海口可直达重庆。此外,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综合效益。
三峡是长江“一江清水万重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江的生态价值备受重视。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具有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等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养育了沿江数亿同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巫山县教委副主任何泽艳介绍,巫山县中小学持续深挖三峡资源,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青少年心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今年世界环境日前夕,巫山中学主动对接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组织学生参与在长江巫山段提取水质样本,了解水环境和长江生态保护重要意义。巫山中学副校长付单介绍:“学校持续以三峡为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下一步,不仅要持续加强长江生态保护教育,还将深度调研、挖掘三峡周边乡镇的文化、地理,让学生与三峡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
巫山县南峰小学则致力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贴近三峡:参观自然规划博物馆,了解当地动植物多样性;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在江边徒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长江的生态保护教育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巫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刘昌坤说,“巫山县牢牢把握住生态保护的大方向,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将长江生态保护教育的价值观,内化到学生的‘心窝窝’。”
在采访中,巫山县高唐初中七年级(3)班学生崔婕说:“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根基必须守护好。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长江母亲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早日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三峡,仍在展现跨越时空的魅力。这浩荡奔腾的三峡之水,正在孕育更多的精彩。
(本报特别报道组 本报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禹跃昆 刘勇 杨国良 王阳 张雅馨 特约通讯员吴海云 执笔:本报记者 王阳 本报记者 王阳 张雅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