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青绿意象的时代表达——当代泼彩山水大家俞关佑先生

石青与石绿的流转,冲破朱砂簇拥,在一片实景与虚境的交融中,泼洒出斑斓的世界。云层与暮霭交叠,掩映灼烧青山的赤瞳,一叶扁舟,从只此青绿的唐宋划过今日的埠头。在当代泼彩山水大家俞关佑先生笔下,天地万物都生成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泼彩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当代融合传统绘画中“溶绘”的湿画技法,另一种是由泼墨发展而来。泼墨,其实更准确叫法应该为破墨,大体而言,是利用宣纸对水和墨的承载和吸收特性,并将之按墨破水或者水破墨的先后顺序来营造万千景象的技法。这个技法最早被记录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之中。从泼墨到泼彩,其核心的转变便是色彩的应用,俞关佑先生探索泼彩与勾染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利用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流淌、渗化的特性,表现云雾氤氲、温润的风貌特征。既运用线条塑造具象,又在结构中融合丰富的色彩,墨乘水势,自然奔流,水引墨泛,逸气横溢,将混沌朦胧的“虚”与精心描绘的“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构筑出大开大合、气势恢宏的山河烟岚之景。

 

俞关佑先生的当代泼彩山水并非完全抽象,而属意向范畴,是用艺术的语言高度概括大自然的云雾烟岚、山光水色的神奇变幻和姿态万千。同时俞关佑先生又非常崇尚笔墨,所以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举措,在泼彩的绘画中加上能够充分体现用笔用墨功力的房屋、树木等,作为提炼和点缀,再加上题跋和印章,这使得他的泼彩作品,无论怎么看都还是和传统中国画的文人气质有很深厚的关联。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俞关佑先生认为进行泼彩绘画,必须有丰富和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识学养来支撑;否则,尽管能掌握一定的技法,也只是形成一种形式上的相似,这在当代很多抽象水墨画的创作中比较流行,但意义并不大,因为这还是在技巧上做文章,形成的特殊呈现效果虽然令人惊讶,却无法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六法”来考评。这样的笔墨在纸面上呈现出的东西没有意境,更无法呈现泼彩作品中那样气势恢宏、云烟瑰丽的画面,特别是达不到对传统的“画中有诗”的审美意境的表达。

 

在俞关佑先生的泼彩山水中,远与近的呼应,虚与实的碰撞,浓与淡的对比,都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流动的线条为整体增添了灵动的韵味。山虽无言,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的怒吼;那蜿蜒流淌的小溪,是它的倾诉。青山对峙,绿树滴翠,抬头奇峰遮天,脚下清流潺潺,云雾中若隐若现的远山近峰衬托得画面更加梦幻,三两只小船随着水流顺势而下,仿佛奔向了远处天边的梦境。

从俞关佑先生的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发扬当代泼彩山水的同时,也一直在坚守着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法。他在此基础上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着探索和创作,并找到了属于他个人绘画语言的突破口。他借鉴西方色彩的表现手法,并将之熔铸于泼彩之中,将写意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新的表现图式和绘画语言正是他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家对时代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

作为时代艺术的领军者,俞关佑先生对当代泼彩山水的推进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的作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了时代的风貌,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最终成为当代最具影响的泼彩山水大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俞关佑先生在作品中显示出的不仅是艺术与技巧,还有其渊博的文化修养和对人生的领悟,以及他对整个时代的理解,这样创造出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有内涵。

 

俞关佑先生坚持笔墨当随时代。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将感悟存于胸中,运用泼彩塑造山水物象,将真实的情感、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注入其中,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在坚持自己初衷的同时,深刻地意识到发展中国画必须立足于千百年来的笔墨技法,这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内在根基。

在俞关佑先生豪放不羁的笔下,我们不难欣赏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在流动,汇聚出一种力量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惧艰难、磨难、浮躁、诱惑的生活境遇,渴望仍然有同步乃至超前于时代的勇气与底气,从而丈量精神的深度,托举山水的重量,与永恒的时光对话,传承青绿意象在当下的时代表达。

(文/张咏)

艺术家简历:

俞关佑,1947年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中,自幼便喜欢传统文化,尤喜绘画。青少年时期,俞关佑曾得到诗人艾青、收藏家王季迁等文化名人的教诲。从杭州水利学院大学毕业之后,俞关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之中,1968年至1975年,在刘家峡水电部工作期间,他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因酷爱绘画而引起关注,先后得到常书鸿、关山月、黎雄才、朱乃正、赵正一等艺术家的指授。在诸多艺术大家耳提面命的教导下,俞关佑进步很快,既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也开拓了艺术视野。之后,俞关佑又远赴日本东京艺术学院深造,80年代后定居中国香港,现为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中国黄宾虹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香港汉唐书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