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百千万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其中,激发群众在基层治理的“主人翁”作用,是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
为推动乡村治理主体的创新机制建设,促进乡村治理由党委政府“部门管”侧重向人民群众“自己管”的良性转换,近年来,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在广东省委政法委、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驻织篢镇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指导推动下,探索实践“积分制”管理新模式,拉开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序幕。
探索“创新性”模式
机制由“无”向“有”转变
“过去,有的村民对村庄的公共事务不够关心,如何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一直困扰着我们。”织篢镇干部如是说。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织篢镇采取党建结对共建方式,依托省委政法委、南粤集团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先进理念、开拓视野和创新思维,开展了一轮“大走访、大研讨、大改进”行动,通过研究制定“积分制”实施方案,探索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迈出了“积分制”机制由“无”到“有”的关键一步。
“我们旨在运用‘积分制’模式,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合理设置积分内容、评定标准、奖励措施,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织篢镇干部介绍,“试运行的‘积分制’模式,普遍反响比较好,得到了帮扶单位和镇村乡贤的认可,他们捐赠资金作为活动经费,为我们解决了其中的一大难题。”
制定“标准化”清单
指标由“粗”向“细”转变
按照“易操作、可量化、易评估、可执行”的原则,结合“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设定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共建共治等六大类指标,细化28项子评分标准,明确9种“一票否决”情形,把乡村治理指导性意见转化为村民通俗易懂的具体实施细则,让群众自主参与乡村治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重点,差异化分配指标权重,侧重增加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等类型指标分值,激励更多村民参与到“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来。推动“网格化+积分制”深度融合,按照织篢镇“丹江人”综合网格架构,以村委会为大网格,自然村为小网格,采取“1+N”模式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数名兼职网格员,广泛向群众宣传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