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司法教学的课堂搬到农村房顶上,手中的卷尺就是教具,这样的司法实践课,您见过么?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山后人民法庭退休法官沙月亮,就给年轻的法官们上了这样一堂生动的司法教学课。近日,沙月亮带着法官助理刘治平等年轻干警们,前往北京上庄镇东马坊村,在实地勘察中传授农村建房的知识要领,讲解山后地区腾退情况及农村建房特殊格局,完成了一次“量地”的实践教学。
海淀法院山后人民法庭位于海淀区北部,收案范围涵盖“四镇一街道”,法官平时处理的案件中,很多涉及农村宅基地、遗产继承、分家析产等纠纷,因城市建设引发的拆迁腾退纠纷也屡见不鲜。此前,刘治平遇到过一起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原告为被告施工建设农村自建房,事后双方因为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产生了争议。与当事人沟通及庭审过程中,每逢当事人说到“女儿墙”“砖混结构”“散水”这些听不明白的术语时,他经常得停下来听他们解释。即使如此也只能明白个大概,不得不靠事后学习补救。
为了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法院的年轻干警们把刚退休不久的老法官沙月亮请了回来,给大家“补补课”。沙老师绝对称得上是山后法庭的“庭宝级”法官,他长年扎根一线,有着丰富的涉农审判经验,啃得了疑难案件的硬骨头,也善于在田间地头和群众交流。退休前,他的结案量连续多年保持庭室第一、位居民事审判各部门前列,是大家心中的“六边形”战士。
这是一个晴朗的下午,习惯了课堂学习、室内工作的刘治平对于即将展开的实地学习充满期待。东马坊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距离山后法庭并不远,很快他们就到达了目标宅院。在周围村民上下打量这些“外来客”的时候,沙老师已经开始了他的授课。
“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往往是要分割院落中的房屋,所以首先需要确定这些房屋是否都建设在宅基地范围内,也就是俗称的‘量地’”。来到事先联系好的房屋,沙老师带着他们爬上房顶,大概了解了院内的布局后,就轻车熟路地开始了测量工作。
如果单是使用卷尺测量距离,本应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但是年轻干警们做起来却显得有些束手束脚。沙老师反复叮嘱屋顶边缘的防水布边缘可能会踩空,吓得大家立刻往后退了几步。
“拉直,对,注意脚下啊,别斜着了,对准这条缝……”沙老师一边讲解量地的各项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一边解答大家的各种问题。获得答案的小伙伴立刻就变成了“香饽饽”,开始向其他小伙伴进行讲解。还有人在帮助拉卷尺、搬东西、计算数据,忙得不亦乐乎。
在沙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很快就测完了屋顶的长度以及院子的宽度。沙老师一边对照着宅基地审批手续计算着数据,一边念念有词地说“这家建房还是比较规矩的”。走出院落,大家查看了“散水”(散水是一种建筑构造,通常位于房屋外墙四周的室外地坪上,具有一定的坡度,以便尽快排水),将各项数据汇总后,本次量地工作圆满完成。
一下午的时间,短暂而充实。沙老师的亲身示范和细致讲解,让这些青年干警学习了耳房、勾连搭、滴水、散水等农村房屋知识和专业术语,解决了他们在之前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困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就藏在问题之中。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堂“量地课”让年轻干警认识到沙老师所传承的山后法庭传统,传承的不仅仅是涉农纠纷的审判经验,不仅仅是业务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更是“如我在诉”的理念情怀,是做好审判工作必须坚持的“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好方法。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只有多沾泥土芬芳、多走田间地头,才能听得懂群众的“民言民语”,才能说得出群众信服的话语,真正做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