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肺癌可怕吗?看他们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广州日报新花城

肺癌真的很可怕吗?

得了肺癌,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上午我是一名血液科医生,下午就变成一位病人了……”

——血液科医生佘女士(化名)回忆。

“很害怕!什么话都不愿意说,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连觉都睡不着……”

——广州居民陈叔(化名)坦言。

近日,在摄影机的镜头前,与肺癌抗争时间分别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上的陈叔和佘女士,勇敢而坦率地讲述这段艰难时光的心境变化,并与同在抗癌战壕的医生一起复盘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今年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肺癌是我国居民第一大常见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

“一年”和“五年”对肺癌患者来说,

是两道重要的“坎”。

以往,很多人倒在确诊后的一年和五年,活过五年的中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得益于创新药物的应用和临床诊疗方案的进步,如今很多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情整体被控制在一个稳定水平,让“一年”和“五年”不再成为奢望,甚至可以实现“长期生存”。

患者们说,从怕到不怕,从无助彷徨到坚定向前,只要自己永不放弃,理性规划抗癌之路,在医疗团队的全力支持下,依然可以做捍卫生命的强者,让生命之花灿烂地绽放。

患者说

得知确诊癌症的瞬间:

委屈与惶恐浮上心头

得知确诊肺癌的瞬间,让陈叔一家刻骨铭心。

2023年农历新年刚过,陈叔被确诊为晚期肺腺癌,且已发生骨转移、脑转移、肾上腺转移,是一个治疗起来十分“棘手”的患者。基因检测显示,陈叔的基因突变属于比较难治的EGFR第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同时PD-L1高表达(90%)。此外,脑部的转移瘤还引发了血栓,导致他一侧肢体乏力,因而不良于行。

“刚有病的时候,很害怕,什么话都不愿意说,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连觉都睡不着……”陈叔说。他的恐惧,在女儿小陈的眼里是具象化的,走不了路,一碰地就说脚很痛,第一次走进诊室、第一次化疗,都是家人推着轮椅送他去的,轮椅上的他,既虚弱又惶恐。

和陈叔不同,在佘女士身上,肺癌的预兆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她先是发现自己有些气喘,1个月后持续喉咙痛,时不时咳嗽,整个人感觉很累。作为一名血液科大夫,她的工作太忙,就连医院的常规体检都拖着没做。直到终于抽到空去检查,结果一看已经是肺癌中晚期。

“上午我是一名血液科医生,下午就变成一位病人了……”佘女士回忆,角色转换得太快了,突然心里就觉得特别委屈。医疗工作连轴转,很辛苦,她都没有流过泪,但患癌后,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小孩,就觉得不知道怎么面对他们,泪止不住地流。

医生说

不言放弃、理性研判、积极就医:

跨越“路障”需要医患合力

“肺癌患者确诊肺癌后,往往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首先是震惊,然后是怀疑,再是情绪低落,过程中不愿接受事实,对癌症带来的痛苦、治疗和死亡感到恐惧。”广州市第十二医院肿瘤中心行政主任陈婧华教授对患者的心理波动并不陌生。在荆棘丛生的抗癌路上,这是患者遇到的第一个“路障”。

广州市第十二医院肿瘤中心行政主任陈婧华教授

陈婧华教授说,作为医生,此时需要及时引导患者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状态,只有当患者知道自己处于疾病的什么时期,需要配合医生做哪些治疗,可以达到怎么样的效果等等,医患携手,同心协力对抗癌症,才能顺利跨越“路障”。

无论病情多么严重,不言放弃、理性研判、积极就医,是让生命“脱困”的唯一办法。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肺内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看来,肺癌确诊后,积极就医,找到专业的医院、专业的团队,与医生保持积极的沟通,相信专业的决定并配合规范的治疗是最关键的,而这正是陈叔和佘主任抗癌经历的共同点。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肺内一科主任杨衿记教授

以陈叔为例,杨衿记教授团队在与陈叔及家人充分沟通后,量身定制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第一针化疗后,陈叔就可以下床走动,自觉力气有所恢复。肿瘤随着疗程退缩,第一个疗程结束,陈叔出院已经没有坐轮椅,而是慢慢走出医院大门。第五个疗程结束至今,之前轻轻咳嗽都会感到剧烈疼痛的他,如今大力咳嗽也无碍,每天早晚还可以外出散步,日行过万步。

“治疗过程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某个阶段出现问题,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由一开始接手的医生/团队进行复查处理。”杨衿记教授提醒。

患者说

家人的爱与陪伴

与医学的力量同样重要

从发现患中晚期肺癌,到肺癌脑多发转移,再到开颅手术病灶切除,佘女士的抗癌路一路波折,却始终坚定向前。确诊后生存时间超过五年,殊为不易,如今时钟的分针每向前跳动一格,对她来说,都是一声美妙的希望之歌。

“杨衿记教授说我拥有‘教科书级别’的抗癌经历,应该很有说服力。”佘女士说,医学在不断进步,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我们活着,就会不断有新的治疗机会。”而在医学之外,精神的力量同样重要。佘女士坚信,家人的爱与陪伴,可以超越苦难,包括癌症。

“佘主任是我们所有患者的学习榜样,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患者家属小陈说,谁都不会甘心眼睁睁地看着亲人走远,“父亲要面对癌症,要治疗癌症,不知道前面的治疗过程会发生什么,我们就全程陪伴他、鼓励他,相信自己,相信医生,相信现在医疗水平。”

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抗癌路上却是“三分治疗,七分心态”。在医生的支持下,小陈开导好自己,再用积极的心态去开导父亲,也用这样乐观的心态去鼓舞其他病友。

医生说

如果抗癌是一场漫长的考试

愿更多的患者能超越“满分”

“达到满分,还要加分!”这是陈婧华教授给陈叔打的分,她说,高分来自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度,来自患者对心理状态的调整到位,更来自亲属对患者、治疗的支持。

“满分10分太少,我想给她打100分!”杨衿记教授认为佘女士成功跨越确诊后“五年”门槛,得益于她及时接受了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在治疗中有很强的自律性,有正确的抗癌理念和丰富的抗癌知识,以及充分相信医疗团队。

如果将抗癌比作一场漫长的考试,医生们都会希望更多的患者能超越“满分”。

杨衿记教授期待,未来,基因检测不限于晚期肿瘤,也应推广至局部晚期甚至早期肿瘤,实现癌症精准医疗,有利于把晚期肿瘤变为慢性病。心理康复与身体康复同等重要,期望肿瘤患者活得更长久、更有尊严。

“晚期肺癌,当前想根治、彻底治愈还不现实,但我们已经有办法不断控制它。”杨衿记教授表示,抗癌过程中让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保障,尊严得到捍卫,这样才能让生命之花更灿烂地绽放。

吴一龙点评:

“我们已经有非常长时间的朋友”

国际著名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一龙教授

人类对肺癌症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段描述,人类第一次以外科手术的方式挑战肺癌则是在1895年,而第一例成功的肺癌手术要等到1931年才能实现。

肺癌到底可怕吗?

人类与肺癌的抗争,取得了哪些“战绩”?

国际著名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对此坦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肺癌治疗状况不佳,“我们没有(从确诊到预后生存)超过一年的朋友”,在无数致力于与患者并肩对抗癌魔的肺癌医生心里,这何尝不是一种痛苦与不甘。

但是,在他看来,如果现在还盲目悲观,那就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得益于20年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医学科学不断进步、临床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医患双方携手理念不断强化,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都已大大提升,肺癌医生已经有了非常长时间的患者朋友。

吴一龙教授透露,抗癌新路径还在不断探索中,比如适应性治疗,患者即使得病,也要满怀信心,有社会的支持、家庭的支持,科学发展的支持,肺癌远没想象的那么可怕!

医患携手,永不言弃,

一起做捍卫生命的强者!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