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立足县域实际,紧扣“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潼关样板。
激活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一是开展农村党建夯基提质行动。对28个村(社区)和98个下属网格党支部活动阵地标识标牌、功能设置等进行规范提升。二是实施村“两委”干部强基培训。通过开展“两委”成员专题培训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擂台赛讲、党务知识能力测试、外出观摩研学等,进一步提高“两委”班子业务水平。三是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开展党员中心户、美丽庭院户、党员示范田、党员责任路段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创建党员中心户、党员示范岗;利用每月1号“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建立以“潼关人才绿卡”为中心的线上+线下“O2O”人才服务新模式,目前,已建成9类273人的乡土人才信息库和70名潼关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
因地制宜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采取强化服务夯基础、以秋补夏保面积、良种良法增产量、规模经营提效益等有力举措,稳产量、保面积、提单产,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1.97万亩。推进种养殖产业发展,规范提升潼晟、卓远、扬帆等规模化养殖场5个;突出抓好潼关软籽石榴、花椒主导产业,全县花椒面积稳定在13万亩,软籽石榴5万亩。二是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园。统筹推进软籽石榴、花椒、樱桃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建设,实施连翘产业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三是做足“土特产”文章,潼关秦岭道地中药材、潼关秦岭山泉水、潼关全域乡村旅游、秦王寨绝代双椒、潼关黄河老腔等蜚声遐迩。四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山、水、关、城、金五大旅游元素,文化旅游格局已初步形成。编制完成了《潼关县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专项规划》《潼关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推出“观景+美食+购物+体验+温泉”等“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在旅游路线铺设购物专柜销售南马粉条、西廒小米等优质农产品,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三大革命”推进“美丽潼关”建设
一是净化先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常态长效。所有村庄、公路沿线、镇区建立保洁队伍712人,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管,形成有章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二是因地制宜,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编制了《潼关县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年)》,先后投资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处理站5座,新铺污水管网30余公里,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落实各级河长58名,累计巡河湖5936次。引入国企合作方式,探索“政府+国有企业+群众”的改厕方式,分年度、分批投资建设27个村(社区)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力争实现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同步跟进厕所粪污治理,以完整上下水冲式卫生厕所为主,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为辅,坚持先易后难,区分轻重缓急,与农村改厕统筹考虑、综合研究、一体化解决。积极稳妥推进农户改厕以村为单位,摸清摸准农户总数、农村卫生厕所户数、农村无害化厕所户数、需改建农村卫生及无害化厕所户数,实行“一户一册、建档立卡”,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普及率73%,镇街卫生院、农村学校改厕率100%。三是项目推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垃圾处置新模式。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依托城乡垃圾一体化项目,健全“户分类、镇收集、县转运”的垃圾运转模式。建成垃圾转运站10座,垃圾收集点284个,配备小型垃圾保洁车、分类垃圾车65辆,分类垃圾桶1.4万个,逐步达到垃圾无害化处理闭环高效转运。四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工作。在重点村庄安排完成了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围绕中心村或社区、公路沿线、景区园区周边,安排项目38个,整合涉农部门项目106个。在此基础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累计硬化巷道80余公里,完成了农村巷道补缺任务,在重点村和主要公路沿线村庄修建排污渠70余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6000余盏。先后在下汾井、南巡、南歇马、秦王寨、善车口等示范村和潼港引线实施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充分展现了潼关的乡村特色和风貌。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整合行业项目资金完成投资1937.93万元,村级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三治融合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强化“三资”监管。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管理,依托全省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行动,抓好清产核资,建立“三资”台账,把村集体“三资”全部登记造册,建立资产资源数据库;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程序,规范集体财务制度和审批程序,制定集体经济示范合同文本,强化事中监管机制。二是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以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契机,积极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创新了“三化同步”“十村同建”典型经验;四知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太要镇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三是发挥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合理挖掘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培育发展古村落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大力探索保护发展新路子,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全县5个村落入选中省传统村落名录。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开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制定修改村规民约28个,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28个。
大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有声有色”。建成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个,建成农家书屋28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28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形成。二是文化服务亮点“出圈出彩”。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巩固提升秦东、太要、桐峪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建设;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高质量举办2023年“文化进万家”春联送祝福活动、“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第二届乡村村晚、2023元宵节灯谜竞猜等活动;举办“金城百姓艺术学堂”手工编织等培训4期900余人次;组织“小书迷”训练营读书活动,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品牌。三是文化惠民政策“务实高效”。各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建立日常管理、免费开放、文化服务项目等制度,设备配送齐全、运营管理有序;县文旅局组织县文化馆、图书馆、秦腔剧团、电影公司等公共文化机构,线下不间断开展各项活动,通过群众文化艺术节、周末群众大舞台、文化进万家、广场舞大赛、非遗展示、公益巡演等活动的开展,实现基层文化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全年不断线,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深入推动了公共文化和基层思想道德建设。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委政研室主任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