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带动 发动 联动 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编者按:

2022年4月以来,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以四川省民政厅2022年城乡社区治理项目试点为契机开展试点工作,围绕不同试点主题形成了一批既符合治理现代化要求,又兼具地方发展特色的经验做法,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仁和路径”。

前进镇普达社区:

以自治互助促进融合发展

李成林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普达社区依托城乡社区治理试点项目,围绕“自治互助型”试点主题,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自治互助体系建设,凝聚互助力量、聚焦互助需求、厚植互助氛围,让比邻而居变成睦邻善治,让“家”的温暖遍布每一个小区。

凝聚力量 构建自治互助体系

邻里党建,建强自治组织体系。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做强小区党建,开设“草坪党课”,全面建立“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先锋帮带个人”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在小区治理中的先锋作用,开展党员入户行动,确保安置房小区的每幢居民楼都有党员作为党群联系人,推动治理和服务力量下沉。在此基础上,建成小区“10分钟党群服务圈”,利用小区配套用房高标准建成小区党支部服务阵地,物业服务中心设立党员示范岗,逐步形成“社区总支抓面、邻里支部管片”的邻里党建新格局。

邻里队伍,激活自治服务“细胞”。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选强配齐小区业委员和监委会,组建小区邻里自治互助队,全面构建135N(1即小区党支部,3即业委会、小区物业、自治互助组织,5即党员、网格员、社工、居民骨干、志愿者,N即社会资源)治理体系。同时,全面开展“居民骨干培养行动”,孵化培育居民自治组织,组建志愿者团队,重点对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点对点的志愿服务,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邻里关系来解决住户的实际困难。

聚焦需求 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勤于“问需”,构筑温暖“邻里圈”。广泛开展需求调研,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需求调研报告,与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共同梳理服务推进事项,制定服务事项月推进清单。按清单推进服务,利用月推进会、季评价会向居民代表说明服务推进情况。项目全流程持续开展服务满意度实名调查,以调查促进服务升级,让服务“征集、筛选、推进、回应”闭环运行。围绕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物业管理等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服务,打通邻里之间的“隔阂墙”。

善于“求变”,共绘自治“同心圆”。依托“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全力构建社区资源库。链接社会资源,依托普达颐养护理院开展健康服务进小区;链接辖区物业,大力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整治、特殊群体关爱活动;链接企业,联合省一建等公司开展农民工关爱服务;链接社工,依托彩虹社工开展个案服务、小组工作,解决居民生活难题等,将社区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精准对接,形成互助共赢的模式。

营造氛围 推进自治长效发展

开展互助活动,增进邻里沟通交流。通过广泛开展邻里文化节、小区趣味运动会、青少年寒假社区生活工作坊等各种特色服务活动,传达“睦邻”理念,增进居民间的了解和交流,以活动凝聚活力,以活动推动治理,以活动化解矛盾。同时,创新设立“相约星期一”“门到户说”工作机制,将便民服务事项由社区工作者、党员、社工、居民骨干、网格员带到居民身边,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互助阵地,构筑邻里联结空间。高标准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社工室、自治互助室、人才超市、民生超市、康养驿站等一应俱全。建成小区党建文化长廊,系统解决小区居民学习无平台、活动无阵地、交流无场所的难题。依托社企共建,建成小区居民物资保供中心,解决居民生活应急物资储备难题。开放社区公共空间,以自治互助室为基础开展各类社区互助服务,营造出“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

仁和镇银华社区:

以社会组织增强善治能力

邓志昊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银华社区凝聚“五社”力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入驻社区,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聚焦治理为民、惠民、爱民理念,坚持社区“铺路”、社会组织“开车”、居民“上车”,建设家门口的“银华号便民巴士”品牌,形成“有形+无形”相结合的“靠站服务+流动服务”便民直通车。

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形态增强社区互动性

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工版“逛三园”活动,在宣传社工知识的同时,打造其乐融融的社区生活图景。

逛“社工园”。“社工眼里的一小一老”“带你了解什么是社工”“如何形象地理解社工”等一组组长版漫画展现在居民眼前,居民通过寻找漫画中的答案来到答题处参与答题,答对即可获得一份精美小礼品。

逛“志愿园”。社工通过走访辖区,招募2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商家商户现场为居民服务,将未成年人保护、文明城市创建、养老反诈等宣传内容设计为有奖问答题,居民翻阅宣传资料即可参与赢小礼品。

逛“跳蚤园”。辖区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家长和老师帮助下精心布置“跳蚤”摊位,以二手交易传递绿色环保、废物利用的理念。同时,将辖区5名困境儿童的微心愿带到活动现场,让他们感受到社区身边人的温暖。

推动社会组织服务便捷可达增强社区融合性

建好党建领航“内圈”,走好共建路。社区“大党委”整合辖区资源,以“服务总站”统揽资源“上车”,以“招呼站”推动资源流转,拓展“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面。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双报到党组织+双报到党员+社区党员”的党建领航“内圈”。目前,辖区内20余个党组织、120余名“双报到党员”、200余名社区党员成为“便民巴士”的红色力量,在社区治理强阵地、抓人才、链资源、搞服务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好专班服务“中圈”,走好便民路。建好有形“便民巴士”阵地,完善无形“便民巴士”项目,选强配齐“便民巴士”司机和乘务员,组建“社区工作人员+社工+党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库,社区“两委”成员和党员当好“司机”,社工、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当好“乘务员”,开展多渠道、多措施并行的驻点服务和流动服务。

建好拓展服务“外圈”,走好发展路。社区以“便民巴士”为载体,积极拓展服务资源,系统建立辖区服务资源清单,3个注册类社会组织、5个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7家物业服务企业、4家幼儿园、5个政府职能部门、21个民营企业和个体已加入“便民巴士”资源协同团体;积极拓展服务人员,已邀请辖区48名“两代表一委员”、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担任“便民巴士”义务顾问;积极拓展服务形式,在驻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顾问服务、线上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积极拓展服务功能,通过红色驿站、户外劳动者驿站、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为各群体开展服务。

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

以社企联动提升治理效能

程 婧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以推进省级城乡社区治理项目试点为契机,围绕“社会企业带动型”试点主题,构建党建引领产业社区治理服务体系。通过建立 “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商”的社区产业经济服务联盟,发挥辖区社会企业在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独特优势,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居民福祉的同频共振,推动“城中村”蝶变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社区。

搭建平台 建立商圈党建联盟

渡口社区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按照“总支带动、产业促动、支组联动”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社区+龙头企业+行业商圈”的工作模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支部单建或联建的方式成立汽车红色商圈党建联盟,搭建“信息共享、协同发展”的“1+1+5S”(社区党总支+社区产业经济服务联盟+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共建共享平台,打破企业区域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促进各企业党组织共同参与、共同谋划辖区内汽车产业园发展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

汇聚资源 增强企业“造血”功能

渡口社区党总支依托线下走访和线上调查,收集商户、居民需求痛点和了解市场服务盲点,统筹利用辖区各类资源,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发挥资源最大价值,满足商户、居民需求,带动居民就业,促进社区产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社区统筹利用政府资金和公益慈善资金,孵化培育了“攀枝花市仁和区汽车服务产业协会”。协会依托辖区内汽车产业资源,定期召开“社区产业经济服务联盟”座谈会,邀请辖区内知名企业、产业园内的小型企业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并鼓励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融入社区,支持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项目。

“智慧化治理” 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渡口社区利用智慧社区微治理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以智慧化治理的方式,帮助社会企业更快整合公共资源、更好完善社区服务。为缓和转型时期居民价值需求多样化与社区传统治理方式落后之间的矛盾,社区通过嵌入智能科技手段,采集居民需求信息;通过引入社会资源与专业机构,解决居民在房屋租赁、企业经营、小区保洁、平安治理、精准困难帮扶等领域的问题。这些举措促进了社区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能够真正为居民提供针对性、便捷性的高效服务。

“五社联动” 促进社企合作共赢

渡口社区社会企业联合专业社工、慈善团体、志愿者等携手开展爱心帮扶活动,组织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活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广场舞健身活动、群众党员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以及再就业招聘活动。社会企业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换修、检修等公益服务,为企业员工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困难帮扶、技能培训等服务。这些做法促进了辖区企业、企业职工和居民情感融合,化解了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推动社区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评论:

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仁和路径

陈荣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成效不仅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更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基层治理的重点在于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围绕“社会企业带动型”“社会组织参与型”“自治互助型”等主题,形成了一批既符合治理现代化要求,又兼具地方发展特色的经验做法,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仁和路径”。

强化组织引领:基层党建带动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可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根本路径。在试点过程中,仁和区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基层组织分散、服务欠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红色力量的向心机能,发挥基层党建在集成治理方面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注重“联”。前进镇普达社区规划“社区总支抓面、邻里支部管片”的新格局,建成小区“10分钟党群服务圈”。另一方面注重“聚”。前进镇普达社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力量,创新开设“草坪党课”,将群众聚拢在党组织周围,开展群众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党建效能。

突出因地制宜:依托优势找准定位。在基层治理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如何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化地方特色为发展优势,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接地气”的关键环节。街道、社区是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战略得以落地落实的较小单元,在人口结构、空间结构、文化沿袭等方面都存在着“千社千面”的具体特征。在试点过程中,仁和区下辖各街道及社区从自身条件出发,确定发展模式的同时找准自身区域定位,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围绕“社会企业带动型”试点主题,依托辖区内汽车产业资源,建立起一套与汽车产业相关的社区发展体系,设立了众多满足商户、便利居民的服务项目,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解决居民问题。

慧心巧搭平台:建设阵地助力善治。平台作为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扩大场域、拉动运转的有力载体。仁和区下辖各街道及社区充分发掘内在潜力,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治理阵地、扩充了基层服务渠道、拉近了不同群体的距离。前进镇普达社区围绕“自治互助型”试点主题,打造平安智慧小区自治互助平台项目,实现数字赋能;仁和镇银华社区围绕“社会组织参与型”试点主题,设立“社工园”“志愿园”“跳蚤园”,搭建生动场景,营造温情氛围,为社区工作提供创新阵地。

聚力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广开通路。社区治理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创新模式、多管齐下,用系统化方法解决现实性问题,在提高施策精准性的同时兼顾全局统筹性。仁和区的试点经验体现在: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发掘居民需求痛点和市场服务盲点,满足居民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探索方式方法,发掘内在潜能。无论是携手社会组织成立基金开展爱心帮扶,还是以“便民巴士”为载体拓展社区服务范围,仁和区在开展试点工作的一年以来围绕不同试点主题积极发掘内在治理潜能,创新思路与方法,扩大了基层服务范畴、解决了基层现实问题。

积极与民共享:协同参与凝聚共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建设原则,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注重广泛发动群众、有序组织群众、科学协调群众、主动服务群众,使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共同受益,从而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仁和区结合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注重开展各类互助活动,构建起全时监控、全域巡查、全民互动的长效发展机制,体现了人人有责、协同治理的科学理念。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居民公共参与的领域和范围,还培育了居民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共识,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发展活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3年5月1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