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在知行合一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近日,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常华仁在多彩贵州网发表了题为《在知行合一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2019年夏天,刚刚本科毕业的我,作为西南民族大学“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赴平均海拔3507米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支教。自2020年牵头成立“梦想接力棒”研究生宣讲团,积极探索常态化政策理论学习宣讲和朋辈榜样引领教育活动,坚持第一时间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基层一线。这样的经历,让我一直思考:如何生动讲好中华民族的精彩故事,回答好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及“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展开跨学科论证,宣传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我而言,这本书既是我学习成长的宝典,更是我成才发展的航灯。

一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在我当年的支教学校,我主要承担了为高中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在课堂上,孩子们最喜欢听的就是民族团结故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红军长征中的民族团结故事,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佳话。我发现,孩子们在历史故事中,会更好地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这启示我们,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在这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详实史料,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整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把生动的故事贯穿于宏大的理论,真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科研成果、育人成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例如,可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时期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作品。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贬谪儋州时期,与当地黎族人民共同生活,写下了“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这样朴素平等意识的经典诗句。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必须挖掘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这座富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二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必须紧扣中华民族精彩现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们接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各族群众腰包鼓了起来、生活富了起来、环境美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征程上,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广大民族地区而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认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三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必须锚定中华民族远大前程。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广大青年只有不断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进步。当前,要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志愿服务,为广袤山乡发展注入青春能量。面对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基层工作,青年既要保持良好心态,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又要善于学以致用,勇做先锋、争当榜样,让青春年华在回报国家、奉献人民中焕发绚丽光彩。

(作者:常华仁 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专职辅导员;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与文化研究”[2024GTT-WT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