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王廷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廷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廷惠认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围绕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一是以创新塑造新动能。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二是以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促进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以创新推动要素优化组合跃升。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快培养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积极促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展,更好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以及自动化制造设备等;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永全:携手为中俄关系续谱新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李永全指出,应习近平主席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5月16日至17日对华进行开启新任期后的首次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将就中俄建交75周年背景下双边关系、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其一,践行大国相处之道。中俄关系始终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原则,也不受第三方因素影响。在涉及世界秩序问题上,中俄态度鲜明地主张维护联合国和国际法,主张世界多极化,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反对单极世界。其二,务实合作再攀新高。总的来看,中俄经济互补性强,包括经济结构互补、市场互补、技术互补、劳动力互补等。如果这些互补得到充分发挥,中俄经贸合作的潜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其三,人文合作丰富多彩。目前中俄人文合作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教育、体育、卫生、青年、旅游、广播电视、档案、文明经典文献互译与出版等。人文合作已经成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四,区域合作促进安全与稳定。中亚地区是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聚集区,但是由于有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有上海合作组织的积极运行,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中亚地区基本保持稳定局势,为地区国家实施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条件。

摘编自《光明日报》

  【刘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晶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一方面,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另一方面,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工作方针,作出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同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快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另外,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要结合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等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协同发展保护的新路径;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民族地区城乡面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一、江玲卿:全面促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基地教授张一、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江玲卿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正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数字技术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各领域各方面注入了全新动能,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现代化。在优化顶层设计层面,“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要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实践双管齐下,要立足村镇的资源禀赋优势,规划更符合地方特质、更具有力度与实效的数字乡村建设框架;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共同体,确保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充分激发多主体积极性,形成协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格局。在完善基础设施层面,要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及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促进城乡关系重塑,着力打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数字发展壁垒,充分发挥城市高水平地区对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引留数字人才层面,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实现数字化技能培训,健全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项培训资源,采取远程教育、网络授课等多种培训方式,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在坚持系统思维层面,要统筹协调,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升级改造,稳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要由点及面,加快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扎实发展乡村高品质生活。在健全治理体系层面,要完善农村智慧党建体系,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密切结合,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引领;要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拓展数字技术的服务性功能,切实推动乡村高效治理。

摘编自光明网

  【何培育: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培育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内在动力,对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赋权制度改革。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融入创新生态链,加大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力度,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将专利分级分类与差异化赋权结合,从制度与机制层面畅通“研发—赋权—产业化”通道。二是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力度。全面筛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建立和完善供需对接、推广应用与跟踪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成果研发孵化体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系、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转化考核力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公益诉讼、调解、仲裁、公证、鉴定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戒。四是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和证券化。五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夯实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基础,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持续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与知识产权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家围绕科技研发、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健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长效机制。

摘编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