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李义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尽快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新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形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劳动资料的外延不断扩展,一批更先进、更智能的劳动工具得到运用,劳动对象也随之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庆霞、孙熙雯: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庆霞、黑龙江省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智库助理研究员孙熙雯认为,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就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向二产和三产拓展,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增收等目标。实现乡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在做好农业初级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规模、不断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需要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产业横向融合,带动农业生产进一步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助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需要提升村庄资源整合能力,构建产业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充分保障乡村产业的有序发展;社会资本需要充分探索合理路径支持农业发展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庄要能够紧跟市场需求,用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整合资源引导产业融合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曾红颖、范宪伟:从战略高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曾红颖、范宪伟指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强化宏观调控,更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一方面,要注重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制造业带来的转型升级机遇,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技能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多措并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要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聚焦用工数量、薪酬分配、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等重点问题,强化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应积极应对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建立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开发更多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就业岗位,构建不同行业、不同业态间的转岗机制,加快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广泛开展智能化技术应用适应性、储备性培训,使劳动者提升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更好适应技术发展新趋势新要求。

摘编自《经济日报》

  【肖亮:高校教师要把握好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的平衡点】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教授肖亮认为,高校教师投身智库研究,需做好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的有机结合。一是要努力调整心态,有“沉下去”的智库研究定力,认同智库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之间顺畅切换,同时要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大局意识,也要有预判未来重大趋势的前瞻意识。二是要坚持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两手抓”“都要硬”,客观认识高校教师做智库研究工作的短板和优势,深耕细分领域,打造专业优势。三是要敢于躬身入局,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主要研究领域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智库机构等建立常态化的稳定合作机制,积极承接各类社会服务课题,学会站在决策者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四是要通过智库研究来帮助学术研究发现真正的问题,为标志性学术研究成果创造条件,合理利用政策,找到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的契合点,加强智库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最大程度发挥智库研究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五是要多措并举,确保智库研究成果多样性和丰富性,客观认识采纳批示成果,补齐行业标准、发展报告等智库成果短板,加强智库数据库、案例库和资料库建设力度,重视成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