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从内在逻辑上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李景源:从内在逻辑上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景源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在逻辑上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文化和精神的关系、精神和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关系、理想信念和科学理论的关系、文化总体和文化构成要素的关系。文化和精神有本质的即发生学的联系,文化是实践的创造物,实践是文化之源。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精神是文化之体,价值观是文化之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对于精神文化而言,价值观念是文化精神中更为核心的构成要素。价值观是传承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文化的基因,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理想信念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主导因素,是人们价值观念的核心指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讲精神、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理论创新,都不能脱离文化总体孤立地去强调,因为这些构成要素不能在文化的有机系统之外孤立地存在。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红:以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红指出,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也能够提供精神产品、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当前,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深入发展,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新业态持续涌现。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升文化的表现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增强文化体验的交互性,5G连接起海量的文化数据资源,大数据推动实现文化内容的图谱化和可视化,物联网使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的同时,又集聚起大量创新人才和先进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效。文化和科技融合,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业态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能够把传统文化内容转化成数字形式的文化产品。运用数字化传播方式,能够有效拓展传统文化内容传播渠道,大幅拓展受众范围,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吕炜、刘欣琦: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财政支持】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吕炜、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欣琦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产出不确定、研发投入规模大、公共外溢性和回报周期长的特征,难以依靠私人投资形成稳定、持续的创新支撑,尤其是前瞻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更加需要依靠财政提供长期持续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来承担创新过程中试错、失败的风险,发挥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启动、引导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源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中。保障重点科研领域的财政投入。通过强化财税政策支持,进一步减轻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负担。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高科技创新领域,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精准管理科研经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破解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发挥需求的牵引作用,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迭代。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制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技术改造方案,助力建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邱锐: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邱锐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上能够实现自主决策、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既能为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又能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是决定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带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作用,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一是加大对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对“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有效性。二是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三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关键问题,为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创造条件。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大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大力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整合各类人才计划,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优化人才发展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为人才成长发展、发挥作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