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菲、谷奇峰:以原始创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菲、谷奇峰指出,原始创新是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对破解重点产业“卡脖子”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科技攻关必须牢固树立大人才观。一是应纵览全行业,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前沿竞争热点领域,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二是应统筹多方力量的优秀科技人才。三是应放眼全世界,面向港澳台及国外顶尖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产业技能尖兵等高端科技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四是应以高质量教育涵养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加快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首先,应坚持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其次,应厚植开放科学理念,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再次,应坚持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正确处理好个体需求与兴趣驱动的“小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导向的“大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最后,应以合作共赢理念和全球视野主动布局,为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基础研究搭建平台,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郜亮亮:因地制宜加强耕地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郜亮亮认为,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守好耕地数量底线。严格耕地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确保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切实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大力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增存挂钩”,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严控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实现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与此同时,保护好耕地生态,扎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优化肥料投入品结构,增加有机肥使用,推广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积极稳妥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
摘编自《人民日报》
【蹇世琼:数字化赋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蹇世琼指出,数字化赋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有其独特的内涵,具体是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驱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产生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为共建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溢出效应。在共建维度上,需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着力解决共建国家在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后台服务器稳定、网络基站覆盖性、软硬件适配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共享维度上,应积极发挥数字化教育的融合与增效作用,鼓励共建国家基于本国经济领域的建设基础、现有业态与数字化领域的跨界性交流互通,主动向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开放元宇宙、数字孪生、AI等先进技术资源,开放虚拟仿真教学空间和数字化学习空间,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的教师数字教育教研能力提升、留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提供优质数字化共享资源。在共商维度上,成立共建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数字化专家咨询、风险防范、技术伦理等委员会或智库共同体,形成定期工作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资源建设、转化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层研究,形成长期商榷机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竹君、王媛: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竹君、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媛认为,中国互联网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必须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切实推动我国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网络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互联网发展的根本遵循。要在互联网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互联网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互联网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强化人工智能在民生领域的深度应用,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不断创新智能服务体系。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是互联网发展的实践准则。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网络空间,把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互联网发展治理全过程,引领网络文明建设从开局破题、全面铺开到纵深推进。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创新,提供更有质量、更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共享共治是互联网发展的价值旨归。要打造网络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交流互鉴。面对新的全球机遇和挑战,各国必须摒弃文化偏见,秉持文化平等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世界先进文化“走进来”,在开放合作中拓展网络文化空间,构建国家网络文化交流平台,为网络文化发展建立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