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1万,党员6195人,现有17个居民区党组织、38个“两新”党组织。延吉辖区的住宅小区以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售后公房为主组成,由于近年来人口流动快速,生活方式多元,居民职业组织多样,居民之间彼此陌生,关系淡漠,各小区整体呈现出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情况。一段时间以来,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着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特别是住宅小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职责错位、落实缺位等现象比较普遍,居民群众不满意。居民区党组织接到与小区物业管理相关的来电来访越来越频繁:垃圾厢房有异味、老公房有意加装电梯、楼上水管漏水、移动通信信号弱、物业公司确定的停车费让居民难以负担等等。
居民所反映的与物业管理问题解决难,这在全上海市具有普遍性。物业管理问题兼具“紧急、专业、多头、时长”等特点,解决此类为题与现有的小区治理体系之间出现错位。“紧急”——多数物业管理问题都要快速到场,快速解决,但是低利润物业公司为降低成本,人员配备不足,反应缓慢。本应起到监督职能的业委会,其成员要么是在职兼任的居民,要么是退休不拿一份薪水的老人,居民诉求无法及时回应,对物业公司监督十分有限;“专业”——物业维修的费用支出,维修基金使用流程,电梯加装的推进步骤等都非常专业,业委会成员未必件件知晓,居委会干部也无法越俎代庖,居民区党组织分身乏术,无法做到事事精通;“多头”——解决物业管理问题,多数时候仅靠物业公司无法解决,单纯依赖居民自组织业委会争取各方资源实属为难,业委会需要居委会做群众工作,需要党组织书记协调各方,必要时需要街道科室提供保障;“时长”——有的物业管理问题,需要长时间跟踪,长时间治理,有的业委会缺位担负不了这个职责,有的物业公司协调各方的能力有限,而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要关注的事情太多精力有限。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三驾马车若过度依赖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来件件协调,时时跟踪,事事到场,这样的治理难以为继,党建引领不等于党组织包办。社区治理体系中,对市场主体物业公司如何加强日常监督?业委会如何能稳定而积极地行使职责?如何更好地让居民区党组织在关键时刻关键环节发挥引领协调作用,而不是大包大揽?如何既能发挥居委会联系居民的优势,又能妥善处理业委会和居委会职责分工?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了社区治理体系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尚未达到权责对等,特别是业委会这一关键角色怎样才能发挥出其监督物业服务、回应业主诉求、组织业主代表业主的职责?
街道党工委自2018年以来在部分住宅小区进行了“社区大管家”工作制度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把实施范围扩大到四个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给“三驾马车”装上了强劲的“引擎”,推动了“三驾马车”角色归位、同频共振、合力并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做法
社区大管家,是街道党工委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小区治理的新探索,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为社区提供“社区大管家”服务。深化拓展睦邻片区党建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在组织与制度安排上,保障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核心作用的发挥,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引领推动“三驾马车”参与共治的“发动机”。
(一)成立街道住宅小区服务管理联合会功能型党支部,加强党组织对住宅小区治理的全面领导。街道将住宅小区治理与睦邻片区党建相结合,以片区为单位,加强党对住宅小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前几年成立了延吉新村街道住宅小区服务管理联合会功能型党支部,根据片区划分下设4个党小组,由居委会主任、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代表中的党员组成。成立以来,联合会党支部定期开展学习、组织活动,全面促进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思想融合、工作融合和感情融和。
(二)探索建立“社区大管家”制度,弥补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角色缺位。街道党工委通过孵化培育专业的社会组织“延吉睦邻社区大管家事务所”,向业委会增派援手,让“社区大管家”担当执行秘书,协调社区管理,有效解决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职责错位、落实缺位造成的系列小区服务管理问题。在街道层面,完善了社区大管家系列制度,如住宅小区服务管理联合接待制度、物业矛盾调处制度、业委会委员承诺制度、业委会向社区大管家授权制度、会商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规范了社区大管家的职责和权力,激活了业委会本应发挥的作用,也盘活了小区“三驾马车”治理构架。在居民区层面,居民区党组织通过三个“环节”为新生的“大管家”制度起到了“稳定器”作用。第一个环节是沟通预热,让业委会理解社区大管家“是自己人而不是外人”、让物业公司明白社区大管家“是帮手而不是对手”、让居委会知晓小区物业管理有了社区大管家后自己“不能甩手而要做好助手”。第二个环节是有效推介,精心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城管中队、法治专员等多方力量参与联合接待,让“社区大管家”在居民面前精彩露面。第三个环节是协调各方,在大管家遇到棘手问题时,充分发挥组织资源,统筹协调解决难题,为居民排忧解难。
(三)加强对业委会、物业公司的组织领导,为“三驾马车”扩充“红色因子”。针对不同情况的业委会,街道以党支部、党的工作小组、党建联络员等多种形式,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目前,街道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65%,45个业委会中成立党支部、党小组31个,派驻党建指导员14名,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大力培育和发展物业公司“两新”党员,逐步提高从业人员党员比例;与物业公司开展党建联建,在居民区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党组织在物业服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小区物业服务项目的管理和监督。5名大管家中4人为党员,1人为入党积极分子,呈现出党员比例高、专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等特点,体现出大管家定位的“先进性”。
三、成效
“社区大管家”党建引领成效明显。第一,业委会有了引领和支撑,能够开展日常接待和业主协商,业委会职责不再缺位;第二,通过党建联建,一方面起到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润滑剂”作用,减少了三方之间的冲突和不信任,另一方面更起到“催化剂”作用,由于三方联系紧密、关系融洽,一些小问题直接解决,一些想法一拍即合,达到了“1+1+1>3”的作用;第三,弥补了居委会对物业管理相对知识的掌握不足,避免角色错位;第四,减少居民区书记因回应协调物业管理事务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第五,最大受益方居民在反映物业管理问题时,做到了让居民“只跑一站路,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居民反映社区大管家真是“看得见、找得到、叫得应、处理问题快”。总之,有了业委会执行秘书社区大管家这“一招棋”,让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在党建引领下解决物业管理问题能发挥各自特长优势,避免出现缺位、推诿、错位、怠慢等现象。
近年来,与社区大管家项目配套的工作职责、联合接待、基层会商等制度已建立健全,共开展联合接待80余次,共收到居民反映问题216个,已协商解决175个,已形成解决方案的有18个,正在推进中的有23个,成功解决了小区移动信号弱、平台花坛漏水、楼梯无扶手、停车费过高、市政工程期间居民停车难等影响居民美好生活的“大事”。在社区大管家的协助下,街道杨家浜居民区97弄10号楼、控江东三村靖宇中路1弄8号楼、延吉二村55号楼电梯加装项目都已顺利完成。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协同性明显提高,居民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四、探讨
“社区大管家”制度从试点实施开始,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瓶颈,但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党建引领社建的巨大作用。
(一)党的组织建设在社区基层得到强化。实施社区大管家制度,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街道党工委在17个居委会、45个业委会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把社区党员组织起来,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使党组织和党员都成为解决小区治理问题、建设美丽小区的中坚力量。
(二)在党建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上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街道党工委把“社区大管家”这一社会化治理新生事物,在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安排方面,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大管家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担任,接受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党建工作在社区治理层面就有了新的抓手,党建不再空转,社区建设也有了政治引领和保证。党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社区基层有了新的突破和建树,社区和小区治理因为党建的引领,也有了坚强可靠的政治保证。
(三)激发了“三驾马车”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能动作用。在完善“三驾马车”协调运转、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等方面下了真功夫,使“三驾马车”在党建引领下、在实施社区大管家制度的整合下,实现深度融合,不再各跑各的道、各呼各的号,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社区治理平台,激发了“三驾马车”在基层自治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切实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水平。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在社会治理方面领导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