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治 > 正文

四川合江:“农(龙)门议事”激活群众自治活力

四川省合江县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始终,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有效途径,通过创新开展“农(龙)门议事”,搭建群众协商议事平台,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一、实施背景

四川省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乌蒙山片区,与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贵州省赤水市毗邻,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辖19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有196个行政村,总人口91万。面对群众诉求多元、矛盾纠纷情况复杂、治理力量薄弱等问题,合江县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目标,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始终,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推行“农(龙)门议事”制度,搭建群众协商议事平台,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构建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议事平台。搭建“农(龙)门议事”平台,通过组织搭台、先锋示范、群众当家三级联动,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一是组织搭台,同下“一盘棋”。由村党组织牵头搭建议事平台,每月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协商议事,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时间,把议事会开到农家门口,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通过“群众说事、民主议事、合力干事、大家评事、公开晒事”五步工作法,构建“说、议、干、评、晒”村民议事体系,让群众决议村级事务,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二是先锋示范,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月固定1至2天为支部活动日,由先锋党员带头示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议事。通过与群众互动式讨论,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听取群众建议,收集群众诉求,协调解决群众问题,在议事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团结群众,搭建起党群“连心桥”,密切干群关系。三是群众做主,结成“一家亲”。做到“五个明确”,规范议事范围、主体、时间、地点、程序,突出群众议事主人翁地位,让群众在协商议事中“唱主角”,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引导群众共议产业发展的难事、村庄建设的实事、扶弱济困的急事和影响和谐的孬事,共同推动建设和谐美丽宜居乡村,为乡村发展筑牢群众基础。

(二)随提随议,畅通横向到边的协商议事渠道。聚焦群众需求,多途径畅通群众协商议事渠道,增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是“室内+室外”灵活议事场所。按照因地制宜、便利群众的原则,推动“农(龙)门议事”地点多样化。统筹考虑群众出行距离和天气条件等因素,议事地点既可以选择在室内的村级活动阵地、有代表性的社员家中,又可以选择在室外的村文化广场,村民相对集中的群众院坝,最大限度便利群众,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来。二是“线上+线下”便捷议事方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群众参与方式。每月固定1天为群众说事日,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群众集中说事;通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收集村情民意,让群众在家门口说事;建立“农(龙)门议事”QQ群、微信群,设置热线电话等线上平台,让外出务工和无法到现场的群众也能及时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一簿+一箱”畅通民意渠道。建立“农(龙)门议事”意见征集簿、意见收集箱,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党员等变身为“民情收集员”“群众服务员”“纠纷调解员”,常态化收集群众意见,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反馈给村“两委”和涉及单位,形成“民呼我应”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反馈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落地见效,规范一沉到底的问题破解机制。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议事问题破解,助推“农(龙)门议事”取得实效。一是多元共治聚合力。成立党员志愿队、法律服务队、“荔友格格”网格员3支队伍,构筑齐抓共管、共商共治的治理格局。党员志愿队通过“红色星期天”“党员义工日”等活动载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法律服务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协助调解矛盾纠纷;“荔友格格”网格员队伍积极在社情民意收集、民生事项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上下联动解难题。建立县级领导分区联系镇(街道)和镇(街道)领导“一对一”联系村制度,发挥镇村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构建形成县镇村社户五级联动格局。针对议事过程中群众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村党组织牵头,根据议事需要,组织村“两委”、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等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定解决办法,明确责任人员、解决时限,推动议事问题化解。三是建章立制促长效。印发《关于推行“农(龙)门议事”制度的通知》,不断规范和拓展群众自治实践。建立“1+1+1”工作机制,即1个行政村选派1名科级领导干部兼任“农(龙)门议事指导员”,原则上每月到村指导1次工作,督促和指导工作开展,妥善解决群众诉求,确保“农(龙)门议事”常态长效,落到实处。

三、取得成效

“农(龙)门议事”是中国特色民主协商制度在地方的实践和样本,为探索社会多元化背景下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贡献了合江智慧。

(一)组织凝聚力持续增强,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龙)门议事”搭建了政府、社会与居民平等沟通的议事平台。凝聚起“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共识,实现村级事务参与从“一头热”到“两头热”的转变。在“农(龙)门议事”运作机制中,群众提出诉求、政府依法落实、党组织解决问题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带领群众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基层党员和基层群众参与合作共治的积极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效改善和增进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二)工作机制实现创新,基层发展更加有力。“农(龙)门议事”具有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将基层治理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进来,在党委领导下,通过利益表达、妥协让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等,帮助群众解决了一系列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困难,办成了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实事,有利于整合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促成多方合作共赢,建立起从源头上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长效机制与能够疏通基层治理工作梗阻的可操作性措施,开创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新局面。

(三)矛盾调解率大幅提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农(龙)门议事”不仅畅通了居民诉求表达渠道,而且确保党组织第一时间掌握群众意见建议,从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农(龙)门议事”制度推行以来,已先后组织开展议事活动921场,参与群众逾10万人次,修订完善87个村规民约,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84条,协调解决乡村发展和各类民生实事286件,解决公共设施、噪音扰民、环境卫生等各类民生实事345件。

(四)协商制度得到规范,基层群众更加满意。“农(龙)门议事”通过优化群众议事体系,对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方式、内容、范围等进行了科学规范,确定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让群众议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群众从被管理者变成积极参与者,通过各个环节有序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使村党组织干部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通过“农(龙)门议事”,开展主动服务,解决了产业发展的难事、村庄建设的实事和扶弱济困的急事,为群众提供了贴心、便捷、周到的服务,真正使群众“看到了效果,得到了实惠”,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经验探讨

(一)要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变“单兵作战”为“合力攻坚”。一直以来,基层治理主要有两种基本力量,一是党委政府代表的行政力量,二是村民自治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多元共治的发展前景下,把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效融合,形成多元合作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是未来基层治理发展的新路径。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如何达到平衡关系?党组织必须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一方面从村民自身需求出发,敢于、勇于、善于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做好服务群众顶梁柱;另一方面要做好“民情收集员”,及时全面的把群众的真实想法、意见建议、合理诉求传达到党委政府,畅通群众和党委政府的沟通桥梁,多方协同才能达到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目标。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变“简单协商”到“凝聚合力”。多元共治是解决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凝聚治理合力、整合治理力量?一是必须聚焦基层群众复杂多样的需求,紧扣“自治”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和痛点,创新协商民主工作机制,实现党建、服务、资源的充分整合。二是必须调动相关党委政府、党组织、自治组织等资源力量,使其各司其职、全力配合,锻造“自治”和“共治”联动发力的社会治理新引擎,达到凝聚共识、消除隔阂、解决问题、培育民主的治理目的。

(三)要实现互惠互利,变“共谋发展”为“共享成果”。基层治理涉及人多面广,只谈同治理不讲共收益是不现实的,在“农门议事”多元共治模式下,不同治理主体的目标一致,均为实现公共利益,维护自身权利,这样一来,不同治理主体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共同维护公共利益,这就要求要以群众利益诉求为导向,综合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治理力量诉求想法,提升基层自治力量的公共精神和协商能力,规范问题解决反馈追踪机制,建立起一套闭环式、全周期的民主协商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将创建成果惠及所有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