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起因
罗源县位于福建东部沿海,面积1187平方公里,辖6镇5乡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89个村、13个社区,户籍人口26.4万人,是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区和老区重点县之一。但在近年县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不利因素,城市基层治理出现机制体制不顺、载体平台缺乏、党建融合不足等诸多问题,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这对城乡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罗源县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突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聚焦基层“供给侧”,瞄准群众“需求端”,从提升效能、优化格局、破解难题等方面靶向发力,精准赋能,着力补齐城乡基层治理短板,提升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城乡治理提质增效,构建了互促互助、共建共治的城乡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一、延伸近邻党建“新触角”,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一是邻里互动更有温度。以“三新模式”为抓手,构建“罗川一家亲·邻里零距离”近邻党建体系,培育五单式服务、志愿时间银行等13个邻里互动品牌项目,世纪花园小区获评福州市“邻里一家亲”小区。依托社区老年学校等平台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社区、小区党组织与区域性党建联盟共为民办实事130余件,开展政策宣讲、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372场,组织义诊义剪、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活动114场,点亮“微心愿”1012个。二是便民服务更有力量。强化“党建+多元”治理理念,有效整合共建单位、社工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共建。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为抓手完善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机制,打造3个示范“红色业委会”。优化小区党支部领导机制,推动14名离退休党员干部、19名在职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提升整体素质水平。深化“双向报到、结对服务”,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小区报到服务3531人次,帮助解决问题375个,报到率和服务率均达100%。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孵化出永同信“安居小舍”平安家庭微站等多样化社会组织。三是社区治理更有活力。打造“小区微党校”,通过常态化党课学习、网格化教育培训、定期化送学入户等方式,推动近邻党建和党员教育管理深度融合,在小区层面实现“提党性、解民忧、强组织、优治理”。探索创新社区“微智理”工作法,创设“市民随手拍”系统,实现管理区域“无死角”、服务对象“全覆盖”,被福建省民政厅确认为“全省第三批优秀社区工作法”。深化“红色领航,银发助邻”主题十项近邻活动,成立9个社区、小区离退休党员干部党建工作室,推动老党员有效融入基层治理。配强29名城市基层党建专职工作者,实行一对一导师帮带,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依托志愿服务驿站、红色讲堂等创建“一室一舍一亭”,设立小区“红管家”,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小区治理,协助调解邻里纠纷424人次,调解率达100%。
二、畅通农村治理“微循环”,优化乡村振兴共治格局。一是深入实施“红色领航”。采取“三抓三促三提升”办法,常态化推进基层党支部“达标创星”评星定级工作,组织安排96个县直部门党组织与原建档立卡贫困村、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村等96个村党组织开展精准结对帮扶,2021年累计为结对村引进扶贫、民生、集体经济等各类项目37个,落实帮扶资金128万元。二是持续创新运作机制。创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模式,打造“党建+社团+企业”长效运作机制,成立“秀美山川家园事务服务中心党支部”,通过社会组织党组织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有效融合运转,形成互促共进的党建服务新格局,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提供197个公益性岗位,助力贫困户帮扶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充分发挥群众作用。探索“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的发展模式,推广“乡贤促进会”做法,充分挖掘乡村振兴“智囊团”和“主力军”,动员引导老村干、乡贤人士、返乡青年、大学生、村民代表等305人全面参与乡村治理,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共建共治良好格局。松山镇北山村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先进典型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树立党建引领“航向标”,破解基层治理发展难题。一是用活“党建+产业链”抓手。将党建工作融入产业振兴全链条,积极引导党员带头发展食用菌产业,辐射带动1500多户农民参与食用菌种植,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食用菌种植户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引导乡镇党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村党支部与华润燃气、农信联社等单位开展党支部“1+1”共建活动,坚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开办8期食用菌田间学校,覆盖党员群众1500人次。起步镇上长治村作为党建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典型代表入选“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二是挖掘“党建+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现场教学点+乡村振兴试点”模式,充分挖掘“长征红旗飘罗川”红色文化。以苏区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为契机,在现有物流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红色旅游项目,持续提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百丈)总指挥部旧址,打造红色生态体验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完善叶飞将军展示馆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研学基地,以红色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三是擦亮“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招牌。2021年接收4名省市驻村干部、选派7名县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民族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县直部门党组织与34个民族村党组织开展各类共建活动360场,加快推动“畲族民俗文化小镇”联村建设,在3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上建设“中心村党委”,打造谷仓画院、竹朴乡畲院等特色人文景观,创新编写畲族歌曲和“畲语三字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红色文化。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推动了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推动了多种资源、多方力量积极向党组织汇聚,有效巩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通过股份合作、项目带动、资源开发、服务经济等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全面消除了全县94个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2019年基本消除了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的“薄弱村”,2020年全县18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稳定在10万元以上,2021年实现46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占比24.34%;2021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93元,较2017年提高了41.18%。
二是推动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开展近邻党建“百日攻坚行动”、精品示范社区建设等工作,精心打造了“15分钟近邻服务圈”“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室”“精品示范社区”等一批城市基层治理创新载体,组织社区、小区党组织、区域性党建联盟、社会力量等持续为民办实事,全面助力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各项工作,切实提升了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自治的热情,在城市基层形成了“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更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罗源县在推进城乡治理创新优化的过程中,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红色历史文化、钢铁煤炭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罗川特色资源优势,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文旅、农业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2021年,罗源县委分别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表彰;全县目前共打造1个国家级、1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21年秀珍菇液体菌种接种养菌项目实现菌包成品感染率由8%降至1%,出菇时间缩短50%,亩产值由25万提至75万,有效突破秀珍菇种植技术瓶颈,并获评“国家级珍稀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在福建省2022年一季度“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情况中,罗源县获得全省第一名,实现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的“加速度”。
四、经验和启示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建强战斗堡垒。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城乡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党组织全面引领、党员带头参与”,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城乡治理优势。如,罗源县全面加强党对村(居)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两新组织等组织的领导,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在城乡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方针、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促进了基层党建水平的全面提升、城乡治理工作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吸纳多方力量,充分挖掘特色。城乡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人、一个群体“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各级党组织要牵头抓总,加强引导,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各领域主体参与城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合力,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向基层汇聚。积极挖掘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城乡治理的潜能与活力。
三是要聚焦需求导向,走好群众路线。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服务导向、结果导向,针对城乡治理中的不同主体、不同方式、不同领域,摸清人民群众需求,确定发展提升方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取得成效的过程中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寻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城乡治理新模式,全面构建起互促互助、共建共治的城乡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