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卢厝村以泉州市开展的“强基促稳”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以独特的乡风文化凝聚发展动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三治融合、致力振兴”的新路子。
一、背景
卢厝村距离石狮市区5公里,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650亩,村庄东邻锦尚镇工业区,南毗石狮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西畔九牧工业园,北连锦尚镇政府,公路环绕,交通便捷;全村共有668户,户籍人口2541人、外来人口3500人。卢厝村是石狮市域首个成立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村落,也是闻名遐迩的狮阵非遗武术文化村。卢厝村注重党建引领,以“四个一”(即一园、一址、一廊、一馆)为载体,将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融入乡村治理当中,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实现形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局面,荣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二、做法与成效
1.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乡村治理的基础保障。卢厝村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抓支部班子、抓党员队伍、抓集体经济,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力,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锻强领导班子。2021年利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契机,选好配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担当、作风正派的领导班子成员,实现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强化支部领导地位。在新一届支委班子带领推动下,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规范,“两委”之间协同配合。二是带好党员队伍。坚持以“先锋创绩”为抓手,创设“亮身份亮承诺”等活动载体,引导党员在抗击疫情、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家园清洁行动等中心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村“两委”带领广大党员坚守在大街小巷,摸排人员车辆、劝导聚集群众、搬运防疫物资、代购生活用品、协助消毒喷药、宣传防疫政策和知识,筑牢了抗击疫情“红色堤坝”。三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场所,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提留企业用地用于建造标准厂房,并对石锦路南侧、镇第二中心小学校区和复光校区西侧三处进行规划出租,每年增加村财收入38万元。
2.坚持以文化人,培树乡村治理的新风正气。卢厝村是石狮市革命基点村之一,也是狮阵文化传承地和著名侨乡,形成了集“红色·华侨·非遗”于一体的独特地域文化,卢厝村将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融入到乡村治理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养德、以文聚心。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卢厝村先后建成石狮市第一地下党支部遗址、石狮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以及村级党建长廊,并以卢厝村革命史为引线,再现了石狮革命斗争史,展现了卢斌郎、卢明堂等一批革命先辈的革命壮举,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精神境界。卢厝村以此为契机,聘请了一批了解卢厝村革命历史的乡里长者等担任兼职红色讲解员,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在红色文化熏陶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获批泉州市机关党组织主题党日教育基地、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第三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二是传承狮阵文化。卢厝狮阵在掩护地下党支部安危、大力支援地下党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承载卢厝村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狮阵武术文化也养成了卢厝村村民习武健身的习惯,以及正义豪爽的性格和守土爱乡的情怀。卢厝村将革命文化同狮阵文化有机融合,创建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建设“狮阵文化园”,推动卢厝狮阵登舞台、进校园、入警营,每年暑假期间开展“大手牵小手”的青少年武术培训,继承好革命光荣传统和狮阵敢拼精神,努力打造“红色”狮阵文化品牌。2021年6月,以石狮卢厝狮阵为代表的泉州刣狮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是传承乡贤文化。卢厝村是著名侨乡,许多在外的华人华侨发展起来后都会返乡捐资捐建,形成了爱乡恋土、反哺故土的乡贤文化传统。如今,在卢厝村,乡贤参与村里各项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大到村里公共设施建设,小到邻里矛盾的调解,几乎事事都离不开乡贤的支持和参与。针对这一情况,卢厝村党支部探索出“党员干部+乡贤”的工作模式,通过加强与乡贤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卢厝村的乡贤们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自愿义务参加防疫工作值班,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坚持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的联动机制。卢厝村坚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发挥“三治”各自功能,推动党领导下的“三治”联动融合,构建既有公序良俗又有创新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一是以自治为基础。让村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和核心。卢厝村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级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在研究确定“三重一大”事项时,邀请利益相关代表参加,必要时邀请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使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完善村务公开管理制度,梳理村级事务公开清单,将村里重大事项和财务情况定期公开,接受村民群众监督。同时,还组建党员先锋、治安巡逻、环境卫生督导、文艺演出、红白喜事、邻里纠纷“和事佬”等6支志愿服务队,充分调动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以法治为保障。法治是建立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卢厝村坚持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轨道,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搭建起乡村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村民参与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实践活动,帮助村民形成信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大力弘扬“枫桥经验”,推动驻村法律顾问、村委会干部、老年协会成员等担任调解员,把矛盾纠纷化解予萌芽状态。加强村级治安巡防队伍建设,在重点区域安装治安视频监控探头,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三是以德治为引导。乡风道德是引导乡村风气和凝聚民心不可替代的力量。卢厝村通过挖掘家训“好传统”,用好家风“老底子”,发挥传统文化、村规民约等的积极作用。比如,以“家+文化”和“身边故事、共同铭记”等活动为抓手,树培先进事迹,让党员与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中树立良好的政德、品德、家德。又如,在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卢厝村移风易俗暂行规定》;在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劝导、宣传文明新风尚的努力下,村民们自觉响应移风易俗号召,做到喜事俭办、丧事简办,不仅减少铺张浪费,更把简办红白喜事省下来的钱主动捐献公益事业,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被泉州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授予“泉州市十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称号。
4.坚持全面振兴,放大乡村治理的实质效应。卢厝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把打造宜业宜居的乡村环境作为重要任务,紧扣发展富民、服务便民,着力解决乡村民生短板,让村民共享治理成果。一是提升人居环境。邀请高校团队对卢厝村多次实地调研,对农村各角落公地、废弃古厝、老旧弃用的公妈厅、党建文化长廊等进行特色景观规划改造,邀请闽南理工学院和专业人士对村居内以“狮阵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墙绘创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效解决农村杂草重生,鸡鸭散养、墙面“牛皮癣”等问题。此外,发动辖区小学师生参与“多彩锦尚”井盖涂鸦比赛,组织村民参与“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和各家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小家美带动大家美。二是优化创业环境。卢厝村围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整治提升,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吸引外来投资者、务工者走得进、留得住。协助辖区企业员工拼车返岗及运用智慧招工系统,推送招聘信息。发动村“两委”干部按照网格职责,深入走访排查自建房小加工、小作坊、店面、改用仓库、企业等安全生产,不断提高辖区企业群众的安全意识。三是带动群众致富。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转移力度,鼓励发展种植业和小型畜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九牧卫浴、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再就业机会。联合周边园区龙头企业设立招聘联络点,组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及闲散村民就近就业。主动对接辖区企业招工需求,发挥乡贤先富带动后富作用。
三、探讨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比如,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城区转移,导致乡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一些农村地区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治理难度不断加大;许多农村青壮年离乡创业,致使乡村治理人才流失,尤其山区农村、贫困村更是缺人气、缺活力;一些“村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等等。针对这些乡村治理中的突出难题,借鉴锦尚镇卢厝村实践探索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重视发挥“老文化”的教化功能。“老文化”即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治理的宝贵资源。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村民具有很深的地方文化认同感,长期形成了一致和稳定的价值观,并已经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在遵循乡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治理,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以卢厝村为例,该村大力传承弘扬的革命精神、狮阵文化,就是其最鲜明的乡土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村民们自然而然形成爱党爱国、豪爽正义、敢拼会赢、乐善好施的集体性格。
卢厝村准确把握本土文化的独特功能,深入挖掘当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比如,通过打造红色足迹参观线路,建设党员初心墙、红色革命暨非遗文化教育基地陈列馆等一系列载体,更加有效地推动革命基因和狮阵文化的传承延续,使其充分发挥出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重视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立足乡村实际,围绕农业文化、农村信仰、乡村手工艺、生活习俗、乡村文学艺术等方面,提炼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核心元素,再通过适当的载体,发挥出乡土文化引人向善的教化功能。
2.要重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乡贤是我国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一般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或是离职卸任归乡的官员。在过去教育水平落后、多数民众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下,由乡贤对乡民进行教化是稳定乡村秩序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如今农村的乡贤与传统乡贤已有很大不同,大多具有现代文化知识,可被称为“新乡贤”。他们接地气、有乡气,熟悉乡村情况,作为村民所熟知的榜样人物更容易被认可,而且还能为村民带来新知识、新技能、新思路、新观念。
卢厝村在乡村治理工作中,非常重视发挥乡贤力量,引导乡贤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矛盾纠纷调解、公共事业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积极为村级敬老院建设、抗击新冠疫情等捐款捐物。乡贤模范带头无私奉献,带动村民逐渐形成“大家庭”意识,进而调动全社会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建议各地农村要重视乡贤作用,将区域内的两新组织、“两代表一委员”、退休教师、老干部、具有较高威望的企业家、热心公益的华人华侨等“新乡贤”们都吸纳到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中来,成为参与乡风文明教化和社会治理的主力军。
3.要重视发挥“小村规”应有的作用。村规民约虽小,但却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项重要抓手。目前,各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都制定了本村的村规民约,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许多基层党组织还延续着行政化管理思维,习惯于“包办”,在引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时,更多考虑是贯彻落实党委政府要求,而没有把村民真正想做的、能做得到的写进去,导致村民缺乏认同感,“村规民约”就容易沦为一纸空文。
卢厝村党支部在制定相关“村规民约”时,一方面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通过民主议事程序,让村民参与研究、共同决策;另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亮身份、做表率,用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村民共同遵守好村规民约。比如,在起草《卢厝村移风易俗暂行规定》时,卢厝村党支部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听取、征集群众意见,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多方修改,最终正式出炉。《规定》中的一些具体条款,虽然让移风易俗有了“标尺”,但真正执行起来却非易事,起初村民不大愿意配合。为此,卢厝党支部牵头组建了由村干部、老年协会人员组成的移风易俗劝导队,村党支书更是带头遵规守约。通过一系列努力,卢厝村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对村民真正起到了约束作用。如今,村民们积极响应文明赴宴、准点开席,曾经一办喜宴拱门就占道、一有丧事交通就拥堵的现象基本消失了;不仅减少了铺张浪费,村民们还把操办红白喜事省下来的钱,捐献给老年协会或用于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建议在制定村规民约条款时,首先,要注重“党委政府倡导的”和“百姓想要的”相结合,避免停留于讲道理、讲原则,要拿出务实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其次,要注重循序渐进,把能做到的先立下来,难以做到的可暂时搁置,再视村民接受情况逐步予以拓展完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打破群众的思想偏见,让群众感受到,把村规民约中的条款落实好了,是益众利家的事,是跟自家息息相关的事,从而发自内心地去遵守好、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