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探索实施“3+1+N”村集体经济增收新模式

近年来,河东区抢抓首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机遇,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河东样板为工作目标,聚焦解决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探索搭建“3+1+N”载体(构建3个国企平台,用活1个资金,探索多种发展模式),拓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村集体增收路径,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多元化增长,实现全区所有自然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67.4%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一、背景动因

河东区辖3个镇、8个街道,共有288个行政村(其中城市社区64个)、539个自然村。近年来,河东区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通过开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百村帮扶行动”等方式,探索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加快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通过对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进行综合分析,大部分村收入来源为土地承包或流转费、项目占地补偿款、村庄拆迁还建、两补款等,来源比较单一,并且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近年来推行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受河东地理位置和发展趋势影响,大部分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存在规模小、收益低、不稳定的情况,在全区乃至全市有影响力的示范社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面对上述问题,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形式、新路径,切实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3个平台,村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按照业务不同、功能互补的原则,成立3个国有企业,借助国有企业技术、市场方面优势,推动集体增收项目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做活土地文章,村均每年稳定增收6万余元。一是注资3亿元成立临沂城发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在13个村开展残次林整治和耕地提质改造等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1000余亩,在支付地面附着物赔偿、工程费用、镇街奖励和村级管护费后,剩余部分作为公司利润,村集体可通过对外发包新增耕地获取收益,实现国有企业、镇街和村集体三方受益。二是注资5亿元成立山东建投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参与区内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和镇街特色产业发展,投资打造汤河海棠产业园、汤头温泉特色小镇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承办特色文化旅游节、品牌代言、网红直播、展销会等活动,加强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经贸招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做大做强镇域支柱产业,每年可为涉及农户增收4000余万元,村均增收7万元。三是成立山东供销农场服务公司,对接基层党组织领导创办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将复垦地(村集体股份)、农民自愿入股的大田地集中起来,建立“供销农场”,实行企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为涉及村提供“全程垫资+保底承诺+约定提成”的全托管服务,既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村集体可获得“项目资金分红+增溢土地+盈余提成”三份收益。截至目前,已在全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68家,托管土地31525亩,涉及农户3.9万余户,每年可实现粮食增产6305万斤,村均增收6万余元。

(二)用活1个资金,专项扶持实现兜底保障。立足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资金资源缺乏、产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僻、自身“造血”功能欠缺等现状。自2017年起,区财政设立“红筹股份”资金专项帮扶村集体增收,推动106个村集体通过制定章程、签订协议,采取资金入股、资产资源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等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实现“红筹股份”收益,村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一方面精准优选经营主体。为使“红筹股份”中的每一分钱都能精准转化为稳健收益,河东区优选产业契合度高、发展前景好、内部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作为入股对象。如,为进一步发挥区级“红筹股份”资金在村集体增收中的作用,做实财政资金支持村级增收模式。2020年,区财政列支“红筹股份”资金2000万元与临沂河东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按照每年不低于9%的比例进行分红,用于兜底保障经济薄弱村。另一方面精准优选产业项目。立足产业基础,着力选择生态绿色、市场潜力巨大,服务于临沂市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的好项目进行投资。如,八湖镇前石拉渊等12个村联合申请“红筹股份”资金480万元,创办成立春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坤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和凤江农机合作社,开展双孢菇种植、鲜切花培育、农机服务及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实现村均增收6万元。

(三)探索多种模式,因村制宜实现提质增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因村制宜、内部挖潜”的总思路,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不断拓宽路径,实现多元增收。一是产业整合模式。对有特色种养殖产业的90多个村,通过整合,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项目,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梅家埠街道醋庄前村葡萄、太平街道小张寨鲜切花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项目,村均年增收近20万元。二是市场融合模式。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区位优势明显的60多个村,推动村级成立置业公司、物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房地产开发、社区改造、商业市场经营等业务,促进村集体发展与市场深度融合,打造了以山东洽沟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八湖付家赤坡村置业公司等为代表的经济实体,实现村集体经济跨越发展。三是物业经济模式。对有集体建设用地并有一定集体资金的47个村,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标准厂房、农贸市场、商铺店面、仓储物流设施、二三产业专业市场等物业项目,通过租赁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村均年增收60万余元。四是资源盘活模式。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村级土地资源,在110余个村流转土地2万余亩,积极引进农业产业项目,村均年增收8万余元。五是股份合作模式。对有固定资金或上级扶持资金但没有发展项目的35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闲置资金入股国有企业或投资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等,村均年增收6.7万余元。

三、探讨

(一)加强教育引导,抓好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村干部是引领村级发展的中坚和主体,他们认识水平的高低、发展愿望的强弱、能力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村级发展的质量。在调研访谈中,近89%的人认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都有一个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的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有一个懂经营、善管理、创业守业并愿为村民办事的领头人。为此,要着力抓好三点:一要加大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加大对村“两委”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头雁论坛、乡村振兴擂台赛、“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帮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拓宽增收视野,增强服务意识,夯实致富本领。二要推进选配改革锻造过硬头雁。探索村级优秀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选优、调撤、内培、下派”的方式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特别是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和返乡创业人才等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带头人综合素质。三要健全“选育管用”链条强化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强化对村级后备人才的“选育管用”,采取选拔一批、回引一批、招考一批、下派一批、上挂一批“五个一批”方式,下大力气培育本土人才、吸引人才回乡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活农村人才“一池春水”,真正实现“一职一后备”。

(二)坚持因村施策,找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在学习主导路子的基础上,可以从农业、林业、畜牧、土地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治村导师团,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自然状况、集体资产状况、资源状况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综合会诊,逐一帮助薄弱村找到一条增收路子、培植起一项产业,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二是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动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在为群众提供生产、经营、销售的“组团化”服务中实现集体增收。河东区按照“党管合作社、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联结农户”的原则,着力打造“党旗映红合作社”品牌。编印了《合作社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操作指南》、“标准十六条”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完善合作社党建工作8项制度。三是要指导各镇街分类选择培育一批典型村和典型项目,注重总结提炼发展中的好思路、好经验,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会、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宣讲报告会等形式,增强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强化外力扶持,联动各方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一要统筹整合职能部门力量,积极整合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对薄弱村进行扶贫资金和政策的投入,防止“撒芝麻盐”。二要提高镇街党(工)委对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视程度,把薄弱村的村集体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组织班子成员靠上抓、抓到村,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形成合力推动。三要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落实好相关制度办法,逐步化解村级债务,为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强力资金支持,保证村级正常运转。四要建立“第一书记”任职长效机制,重点扶持“无区位优势、无资金、无资源”的“空壳村”,并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作为下派帮扶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村级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

(四)立足国有资本,不断探索国企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成立乡村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优化乡村振兴资源配置。整合“红筹股份”资金、驻村工作队补助资金、乡村振兴和涉农发展资金等,采取入股公司或具体经营项目的方式进行投资。公司将充分发挥区级平台在政策、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由公司和镇街联合摸排,重点对经济薄弱村、特色项目村、片区打造村进行考察,确定项目合作主体,联合开展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资产经营管理、土地开发整理、旅游资源开发、村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合作项目由公司注入部分资金,镇街结合项目吸收部分村级闲置资金入股,并统筹整合涉及村有关资产资源折价入股。通过国企与村级市场化、项目化、常态化的合作,创建组织联建、产业联营、人才联育、文化联兴、服务联动的乡村振兴片区,持续带动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