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河南焦作市:“民情地图”助推 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为引导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河南省焦作市探索推广“民情地图”,通过建设公共服务高地,下沉人员力量、服务资源、治理重心,分门别类制作民情地图,精准精细掌握村情民意、群众诉求,推动党员干部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一、背景起因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呈北山、中川、南滩之势,下辖2市、4县、4区和1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面积4071平方公里,人口352万,现有村(社区)2009个、“两委”干部10199名、村(社区)党员12.4万名。焦作市在应对汛情疫情双重考验过程中,以村社组织为基本单元的治理体系在组织动员群众、果断迅速反应等方面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加之信息化手段提升联系服务群众便捷性的同时,客观上减少了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的频次,出现了安排工作习惯微信吼吼、处理事情电话问问、了解情况表上看看等情况。如何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个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需求、带领群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成为摆在焦作市委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有效破解一些党员干部“进村认不得路、见群众叫不上名、跟群众说不上话、入户办不好事”等难题,河南省焦作市在总结梳理“党群联心、服务联动”“入户访民情、我来办实事”“支部联支部、党员进社区”等工作经验基础上,组织村社党员干部、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党员干部以及联户党员等用敲门入户的“土办法”,对辖区人、房、地、事、物等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绘制“民情地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多元精细服务,架起紧密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聚焦民生需求,建起村社服务高地。围绕破解党员干部作用发挥缺少阵地、群众办事无处可去等难题,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吸附”效应,推动便民服务、经济发展、托老托幼、康养医疗等设施集聚。打造“民呼必应”平台。按照一室多用、综合利用原则,减少行政办事柜台,集中设置行政办公区、便民服务区、议事协调区、矛盾调解区等,构建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满足群众多样化办事服务需求,实现“民有所需、我必有应”。建设民生服务场所。推动卫生室、小超市、快递驿站、金融代办点等服务设施向党群服务中心周边聚集,配套设置村民广场、文化长廊、小游园、篮球场等,采取新建、租赁、置换等方式建设托老托幼场所,形成“一核多翼”的综合性服务阵地,定期组织开展义务诊疗、文体活动、政策咨询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民生服务。建设经济发展服务场所。拆除党群服务中心围墙,清退村干部办公用房,为快递、电商、金融服务等项目腾出空间,在1308个综合性服务阵地内汇聚1180多个金融代办点、81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560多处电商直播间,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保姆式”服务。优化党务政务服务。对直接面向基层党员群众的党务、政务事项进行梳理规范,向基层下放管理权限32项、服务事项210个,向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下沉可代办事项133项,并公开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推行基层党员干部帮办代办制度,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二是紧盯作用发挥,推动力量资源下沉。围绕破解基层服务力量薄弱、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组织动员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发动村社无职党员参与为民服务。围绕构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党群联心、服务联动”基层治理格局,全面推行找党员、建组织、抓服务工作法,通过以公开发布倡议书或一封信的形式,发动村社无职党员主动到村社党组织“亮身份”,结合党员特长及服务意向,进行设岗定责,并根据村社实际情况分包联系群众,协助村社“两委”干部开展宣传、调解等工作。组织在职党员到村社报到。全面开展“支部联支部、党员进社区”,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小区楼院党组织联建的基础上,动员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在村社党组织的统筹安排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及单位优势,主动参与各类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全市已有4.4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同时将党员在报到村社联系服务群众的表现情况作为奖惩的重要参考,在评优评先、提拔任用时同步征求所报到村社党组织意见。下派职能部门党员担任网格员。深入实施“党建引领、精细服务、平安建设、文化共建、宜居宜业、民呼必应”城乡基层治理“六大行动”,建成集党建、城管、应急、综治、环保等“多网融合”的全科网格5693个,由综治、人社、卫健、民政、司法、市场监管、残联等28家职能部门以及水电气暖公共服务企业派出9987名党员干部担任兼职网格员,每周不少于1天深入网格进行入户走访,结合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做好直接答复、代办服务等工作。

三是摸清社情民意,绘制多元民情地图。围绕破解党员干部锤炼能力作风缺乏有效载体抓手的问题,推动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激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内生动力。全范围收集社情民意。组织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报到党员、联户党员等工作力量,结合“党群联心服务日”,通过敲门入户的“土办法”,开展“基础信息大采录、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敲门行动”,全面摸底排查村社区域人、房、地、事、物等基础信息,了解掌握村社基本情况,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分类别绘制民情地图。按照“一户一档、一事一表、一图一区域”要求,针对产业发展、卫生健康、风险矛盾、综合治理等类别,针对性绘制民情地图,形成了以村情民情图为基础、以组织体系图、产业发展图、结对帮扶图、重点人员图、防灾避险图、疫情防控图为补充的“1+6”民情地图体系,并鼓励结合自身特色绘制其他民情地图,比如山阳区在摸清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绘制了旅游资源图;解放区结合辖区地势情况以及河道走向,制作了《避难场所指示图》《防汛物资储备图》等。常态化更新民情信息。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开展“入户访民情、我来办实事”,入户走访情况体现到民情地图的动态管理上。网格员一个月内至少将网格内居民、区域实地走访一遍,联户党员至少一周访一遍联系分包居民户,对民情地图实时更新,确保信息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比如,马村区为网格工作人员制作民情日志记录本,及时记录更新网格基础信息变化及居民群众新的诉求,仅2021年就动态采集信息2万余条。

四是坚持实效导向,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围绕破解不会用图、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问题,通过建立比武展示、综合分析、观摩考评等制度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履职尽职、主动作为。建立比武展示制度,促进党员干部能力提升。针对疫情防控新态势,开发“网格大讲堂”线上培训系统,每周二定期对村社干部、网格员开展民情地图绘制使用基础知识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网格工作人员进行实操授课,提升民情地图的制作运用水平。在培训基础上,深入开展“村社大比武”活动,将“民情地图大比拼”作为比武重要内容,每年由乡镇(街道)、县(市、区)、市级分级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网格员、联户党员参加比武竞技,通过现场进行民情地图展示讲解、现场抽查提问等方式,比拼社区网格工作人员、联户党员对社情民意的熟悉程度。实行综合分析制度,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质效。在全市小区楼院成立由党员、居民代表、网格员、楼栋长等参与的党群议事会,定期组织召开网格联席会议,听取网格员走访摸排的社情民意,研究分析近期中心工作以及当前主要风险,发动居民群众、社会组织依托民情地图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激发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积极性。比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无主楼院普遍成立了党群议事会,引导居民群众参加联席会议,让居民群众成为社区的“主人”,取得了良序善治的效果。建立观摩考评制度,压实各级工作责任。把民情地图管用成效纳入年度基层党建综合考评,每季度由乡镇(街道)开展一次自查,每半年由县(市、区)进行一次督导指导,市级定期组织开展基层党建拉练观摩,采取“现场讲解+入户走访+观摩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服务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优先培养使用;对工作不实、考评不合格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因工作不实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按程序给予党纪政纪处理。

三、初步成效

一是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下沉联系服务群众人员力量,让群众的困难诉求有地方解决、能找到党员干部反映;同时,推动党委政府为民服务资源、经费向村社一线倾斜,下移基层社会治理重心,实现了需求和供给的无缝对接,畅通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渠道,真正实现先锋作用在一线发挥,问题诉求在基层解决。

二是推动了党员干部能力提升作风转变。民情地图考验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检验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成效,倒逼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同时,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过程中,进一步摸清基层实际情况,审视自身业务能力、工作方式的差距不足,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民情地图的绘制、管理和运用,需要党员干部打开机关门、迈开脚步子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与群众坐一条板凳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把党委政府的为民服务事项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中增强群众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信任和认同,用扎实的工作成效增强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四、探讨和启示

一是用好民情地图的核心在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而民情地图实现了党委政府“供给侧”和人民群众“需求侧”的高度一致,实现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凝聚党心民心的精准对接。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党员干部才能真正走出机关大院、走入农村社区、深入田间地头,准确掌握村情民意,用好民情地图这一载体,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二是用好民情地图的重点在于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民情地图作为记录群众需求、丈量干部脚步的方式和载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聚焦民情地图承载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民呼必应”平台分层服务运行机制,快速高效解决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建立群众评判党员干部工作成效的反馈机制,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以图为基础,绘出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用好民情地图的关键在于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民情地图的管理和运用,需要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听真话察实情,必须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打开群众的心扉,立足个别群众问题,精确梳理分析出群体的利益诉求,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精细化的解决措施,推动群众需求与精准服务的有效衔接,切实为群众解决一些难题、办理一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