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治 > 正文

贵州:土特产绘就乡村振兴新“丰”景

贵州鸡蛋连续多年在大湾区年销售额超10亿元;2022年全省牛羊产业带动农户82.5万户,户均增收2.3万元;2022年镇宁自治县蜂糖李产业总产值达26.1亿元、带动上万户群众走上致富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正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田间地头、车间厂区,绘就一幅幅绿了青山富了民的乡村振兴新“丰”景。

念好“山字经” 做好“土”文章

每年,从油菜花怒放的季节引来人山人海到新榨菜油上市香飘万家,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司前坝区一直人气十足。

“‘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我们瓦屋乡的菜油一直不愁卖。”碧江区刘芳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芳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油菜越种品质越好,今年扩大规模种了120亩。

2022年,司前坝区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周边群众人均增收6000元。

农副产品、田园风光、文化传统等乡土资源,是孕育乡村产业的独特土壤。如何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优势,选准一条适合发展的种养路子,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同样凭借油菜产业风生水起的还有长顺县。今年3月22日,当地本土企业贵州长顺桂康粮油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设的年产3万吨自动化菜籽油物理压榨生产线正式运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预计年产值在6亿元以上。”该公司董事长娄佳沁介绍。

贵州各地正打开视野,用好黔山贵水一方水土,做好特色产业文章。遵义辣椒、镇宁蜂糖李、威宁荞麦、大方豆制品、从江小香猪、平坝灰鹅、贞丰糯米饭等来自贵州乡间的名优“土特产”热销省内外。

培育“大风景” 擦亮特色牌

初夏时节,伴着晨曦,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弄袍村村民韦兴华骑着三轮车抵达自家30多亩的蜂糖李果园,精心做好果园管护。“往年,蜂糖李一上市,外地客商直接开车到村里抢购,我家一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韦兴华言语间掩饰不住自豪。

地处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带的弄袍村,是镇宁蜂糖李产业发源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零星种植,但规模较小,价格不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2017年,镇宁蜂糖李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随后,一场甜蜜产业的重头戏在镇宁精彩上演。弄袍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而弄袍村所在的六马镇,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小盆景”变成“大风景”,小产业迈向“大市场”。以镇宁蜂糖李、凯里红酸汤和关岭牛等为代表,近年来,贵州一批地理标志的产品,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性,畅销市场,形成富有特色的比较优势。

贵州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优化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找准产业路 唱响“共富曲”

距离7月大葱上市还有1个多月时间,平坝区天龙镇二官村55岁的村民吴德忠望着自家种植的20多亩大葱,想着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不禁眉开眼笑。

二官村凭借大葱种植这一支柱产业,入选全国“亿元村”,每年旺季,外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大葱每天高达300吨以上。

“乡村振兴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二官村委会主任肖鼎笑呵呵说,全村1400多户村民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占三分之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占一半以上。

山地公园省贵州,“土特产”资源丰富,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可喜的转变正在贵州各地涌现。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正成为贵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力抓手。今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贵州25家企业组团亮相海南椰岛,湄潭翠芽、遵义红茶、黄果树三碗粉、酸食、辣椒酱、民族服装等土特产荟萃于此,在南海之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一季度,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拔节生长”,园林水果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20.1%,中药材产量增长18.9%,茶叶产量增长8.6%,蔬菜产量增长5.7%,禽蛋产量增长25.4%,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