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并赋予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江苏县域底色,是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意义在于,一是坚持了“人民中心论”的现代化指导思想,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颠覆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二是坚持了“本国国情论”的现代化战略路径,基于本国国情探索创新动力机制和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三是坚持了“文明协调论”的现代化目标导向,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超越了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单维文明演进逻辑,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中华与世界的文明冲突逻辑,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四是坚持了“和平发展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依附发展理论的“咒语”,又证实了“国强必霸论”“修昔底德陷阱”的谬误,极大促进了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兴则经济兴,县域强则经济强,县域治则天下安。过去江苏经济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占得先机,县域发展功不可没,尤其对于苏南县域发展来说更是如此。未来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希望仍然在县域。根据《2022 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全省共有 24 个县(市)上榜,占全省 40 个县(市)的 60%,其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宜兴市跻身前十名。昆山市、江阴市 GDP 分别以4748.06 亿元、4580.33 亿元领跑全国县域经济;张家港市 GDP 超 3000 亿元大关。由此可见,江苏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高质量发展县域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对于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之一,江苏县域高质量发展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四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 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长 42.3%,“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县域的发展支撑功不可没。根据 2022 年《江苏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末,全省 40 个县(市)的生产总值为 47464.45 亿元,占全省的 40.79%。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质量发展县域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21 年,苏南地区的苏、锡、常三市 7 个县域的生产总值为 19948.16 亿元,苏中地区 13 个县域的生产总值为 14123.4 亿元,苏北五市 20 个县域生产总值为 13392.89 亿元,分别占上述 7 个县 域 和 13 个 县 域 的 67.14%、94.83%,比 2020年缩小了 0.13 个、0.93 个百分点,苏北、苏中县域发展与苏南地区的县域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苏中地区的泰兴市、如皋市等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苏北的新沂市、沭阳县、东海县等不少县域发展也呈加速之势,“苏南县域引领、苏中县域跨越、苏北县域赶超”的局面正在长江两岸、淮水之间渐次形成。
高质量发展县域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县域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县域城乡发展差距逐年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2013 年江苏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 1.94∶1,2021 年这一比值变为 1.78∶1,逐年降低;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在 40 个县域中,2021 年恩格尔系数最高值为34.9%,最低值为 26.6%,分别比 2013 年降低了1.1 和 6.0 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根据恩格尔系数对贫穷与富裕程度的研判,全省县域均进入了富裕和最富裕行列。
高质量发展县域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对苏北地区的调查和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发现,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其20个县域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均值为13.7∶40.2∶46.1,而苏南、苏中 20 个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均值为 3.5∶50.7∶45.8,苏北大多数县域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三新”经济占比偏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缺乏。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下大力气改变这一发展现状,推进苏北县域走好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之路,促进资源环境、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变革。加大苏北地区对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新技术变革赋能县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
江苏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好县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江苏来说,做好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更是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需要。
首先,要服务好县域市场主体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好产业发展协同。一是营造宽松有序的营商环境。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要本着能简尽简、化繁为简的原则,主动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制定政策,依据各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县域经济健康快速运行。二是以县城为核心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集群。要积极打造既能够辐射乡镇,又能够服务中心城市的县域,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城融合,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链组建一批县域产业联盟,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三是立足本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本县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与产业链紧密相连的优质企业,开发利用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品,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
其次,要打造县城创新承载平台,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做好创新发展协同。一是鼓励县域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每个县域产业集聚区至少对接一所高校、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行业协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链接发展,建立起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校地、校企合作创新机制,尤其要采取措施鼓励苏北地区县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培育工程。鼓励引导县域中小微企业主动对接各类创新载体与平台,与县域内外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丰富完善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加快县域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开放创新、服务创新步伐。三是打造一批县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县域层面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湿地生态,形成高新技术牵引、现代农业推动、生态文明带动、创新资源导入等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要以机制强县域,加大政策供给,激发城乡发展内生动力,做好区域发展协同。一是根据县域特点分类施策差异发展。处于受中心城市辐射的县域,要做大做强县域制造业,依靠科技赋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处于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要坚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做好仓储物流和终端销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要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态产品,加快绿色循环发展,推进民俗产业发展,实现餐饮、民宿、休闲服务的标准化和便利化。二是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对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县域,要提供政策供给与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旅开发,为想创业的农民提供土地、技术、人才等支撑,助力苏北等欠发达县域加快跨越发展瓶颈。三是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机制。广泛运用点对点、集团和个人定制、全生产过程展示性营销、众筹、微商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户与营销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系,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以“卖得好”倒逼“种得好”。
最后,要以考评促赶超,精心设计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标,做好考核评价协同。一是坚持“对标全省、体现县情,系统思维、全面考量,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统筹兼顾、综合评价”的原则,建立健全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效量化新发展理念在县域落地生根情况。二是精心设计指标引领县域发展。要梳理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导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税收增长率、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招商引资落地金额、邮政快递收发量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考评指标,建立季度推进点评、年度总结报告工作机制,按季度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突破发展和创新发展案例进行推介,发布年度评估报告,激励担当作为。三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优先支持项目建设、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等方面排名靠前的县域,切实用好“三项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综合运用考评结果,将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作为表彰激励、提拔重用县域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且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作者:李义良,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教授;于海梅,连云港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