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治 > 正文

大连基地:大连模式,赋能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大连基地专家聚焦大连市现有的社区治理模式,针对城市问题,同政府一同展开了以下理论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结果做出了适宜的政策建议。

一、社区是城市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

基层社会治理能否有力、有效,能否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重点就在于社区“这根针”能否巧妙有序地穿起民生服务“千条线”。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为了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民政系统“攥指成拳”、多点发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减负赋能增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

二、调整优化城市社区规模,增配社区工作者5000人

目前,我市共有城市社区743个,社区工作者8224人,全市城镇人口267.94万户、613.57万人,理论上平均每个城市社区配备了11名社区工作者,管辖居民3600户左右;总体来看,多数城市社区存在规模较大的问题。2022年底前,按照更加便于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的原则,计划对3000户以上城市社区进行优化拆分,计划将全市城市社区由743个调整为841个。

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此次调整不搞“一刀切”,对3000户以上社区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区分,其中,对物业服务完善、管辖人口密度高、地理位置集中的社区不作拆分调整;对居住地分散、散楼较多的社区进行优化拆分。通过对管辖界限不明晰、区域不规整的社区进行优化,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力量,让社区拥有更多精力和资源为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有效化解潜在社会矛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大社区“瘦身”的同时,还要按照每200户配备一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尽快配齐社区所缺人员,按照初步计划,全市将增配社区工作者5000人,其中今年底前增配约3000人。同时,实施“社区工作者千人计划”,面向2022-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定向招录1000名社区工作者。

三、健全村(社区)承担工作事项准入,引领社区回归本位

为使社区准入真正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清单化,我市起草了《大连市社区准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社区准入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监督检查,重新梳理《社区依法自治工作事项清单》《社区依法(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申请进入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社区建立台账事项清单》《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城乡社区挂牌清单》《社区考核评比事项清单》7份清单,同时制定《大连市社区工作准入管理工作流程》。对于申请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要建立事项准入制度,并广泛征求乡镇(街道)、村(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意见,切实为社区工作人员“松绑减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下沉到网格,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题。

四、完善社区“全岗通”工作模式,“一专多能”助民解忧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今年大连要在充分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全岗通”工作模式,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重点完成四方面工作任务:

(一)明确“全岗通”适用范围及岗位设置。

(二)规范“全岗通”开放式服务场所设置。

(三)建立健全“全岗通”基本工作制度。

(四)强化“全岗通”职业能力建设。

五、强化社区协商制度,让城市拥有更多“和合大院”

此次《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村(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分层次建立楼宇(小区)和小组(自然屯)协商制度、村(社区)协商制度、跨村(社区)协商制度,围绕涉及村(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按照广泛收集意见、研究确定议题、制定协商方案、发布协商公告、开展议事协商、通报协商情况6个步骤,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

六、创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为社区注入更多活力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与参与途径单一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专业性攀升与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等,逐渐成为制约我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方案》中提出:“创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以村(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联动机制,吸纳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村(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