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海宁:打好治理牌 谱写乡村振兴幸福曲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阶段,高效能的现代基层治理能力,更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

近年来,海宁积极推动数字化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制度创新,不断升级和完善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以高质量的基层治理,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涌现出以周王庙镇博儒桥村为试点,以“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聚筹心”为核心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新模式典范,助力乡村振兴“提挡加速”,也为“美村富民”、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夯实基础。

治理效能升级 激发振兴新动能

整洁的街道,秀丽典雅的乡村庭院,苍翠的草木与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19个大大小小的精品公园将5平方公里的村子装扮成了大花园,随手一拍皆是风景。这里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海宁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教学示范基地——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而在17年前,博儒桥村却是以贫穷落后而远近闻名,促成这种蝶变的核心秘笈是“众筹”发展模式,用村党委书记吴清江的话说,“我们眼前能看到的风景,大部分是老百姓众筹建设而成的。”

而蝶变的逻辑原点则与基层治理水平升级密切相关。近年来,博儒桥村以党建引领,探索“众管微治”的治理模式,党员、村民组长、网格长、微网格长凝成一股绳,以“户长会”制度为抓手,将28个村民小组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小组每半年由各网格支部书记在各自区域内的小组逐一开展户长会,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与此同时,该村由村民“共商筹智”决定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精品园创建等议题,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了,民心通了,全村形成了“齐心谋振兴”的良好风尚。

得益于以“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聚筹心”为核心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模式,村里的闲置土地盘活了,建起了工业园,经济作物种类多了,吸引不少企业前来投资,形成了多元产业兴旺的发展势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6年的不足10万元到2020年突破900万元。

与博儒桥村相距不远的上林村,则是另一种蝶变路径。本世纪初,由于集体企业转制等历史原因,上林村一度遭遇成长的迷茫。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上林村不断夯实基层治理能力,汇聚乡贤力量助推基层“微治理”,成立乡贤参事会,共同为乡村治理献计出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贤钱金龙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上林村第一个精品节点——官弄里休闲宜居园,打造“乡贤创业培训共富基地”,创办西点培训中心,配套民宿、餐饮等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乡贤回馈社会,上林村逐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如今的博儒桥村和上林村,颜值“爆表”,乡村活力勃发,村民们稳步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成为展现海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窗口,二者蜕变发展的现实也一再证明:高效能的基层治理,是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

擦亮治理底色 赋能发展新征程

为使更多像博儒桥村和上林村一样的村庄脱颖而出,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基层基础,海宁市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推动“14151”(一中心、四平台、一站室、五无创建、一网格)治理体系,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以及“五无”(无讼、无访、无案、无骗、无毒)村社创建等,巩固平安建设成果,为新发展阶段的浙江,贡献具有海宁特色、嘉兴辨识度的市域治理现代化“金名片”。

为提升基层社会的硬件服务水平,海宁全力推进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去年,完成海宁矛调中心软硬件“迭代升级”,目前,已有17个常驻部门、10个轮驻部门、16个社会组织和调委会入驻新中心,重点部门随叫随驻,形成了“17+10+16+X”的功能格局,进一步增强了信访和矛盾纠纷在“一扇门”内调处化解的基础性保障。

海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蒋东正介绍,“今年我们还启动了矛盾纠纷‘双向推送’工作,建立市镇两级矛调中心和公安机关互联互通机制,并实行红、橙、黄、蓝四色分级管理,通过联勤联动联处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在软件建设方面,创新开展“五无”村社创建,精心制定实施方案、考评办法,建成48个基层治理联动工作站,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向村级延伸,激励和推动基层最大限度预防减少矛盾纠纷、信访诉讼、违法犯罪,2020年命名表彰“五无”村社56个,每年落实专项经费1600万元,并对位居海宁市前二十的村社授予“平安善治鼎”。

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重点推进社会治理基础要素“一张图”和五色预警系统、“慧眼治理”、一体化“证据通”、车检“一件事”等特色应用清单,培育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品牌。率先出台《关于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基层“微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微网格”工作机制,大力推广“微嘉园”,启动“平安福利购”和“盲盒”兑换,优化积分制,注册用户已达33万余人。通过开展平安建设“互学互比互促”擂台赛,推动基层工作落实、破解工作难题。一些颇具特色的基层治理先进经验脱颖而出,如,李家村“李家播报”、桃园村“每人一把礼堂钥匙”、周王庙镇“平安点点通”、尖山“135”出租房精细化管理等,正逐渐串点成线,描绘出海宁基层乡村治理的靓丽风景。

前不久,海宁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治理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海宁基地,依托海宁地方治理的实践经验,发挥浙江大学人才和学科优势,致力于把学术资源和地方司法资源深度融合,梳理并提炼海宁特色的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经验体系,从而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层生动实践。

在现实大考中,行之有效、管理高效、助推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海宁县域社会治理经验正不断走向成熟,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基层社会之基,引领海宁向平安法治建设“示范区”稳步迈进,为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添彩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