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坚持人民至上,着眼社区治理的难点,以推进“五社联动”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抓实抓好
“五社联动”单元要素
围绕“五社”单元要素,加强开发培育,解决有“五社”可联问题。
在组织培育上“出实招”。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深化社会组织“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提供“导办、助办、即办”三办服务。在全省率先开通社会组织事项多部门联合审批系统,成为全省唯一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网上备案管理的试点县市。目前全市培育注册社会组织1013家,其中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552家,另有备案社区社会组织3391家,基金会7家,社工机构86家。
在人才培养上“谋实策”。连续7年由市委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村社全员报考社工证,目前全市持证社工共4335人,城市社区持证率达86.7%。连续11年开展专职社区工作者全市统招统考,市民政局采取“招、聘、训”三分离工作法,确保招考流程公开、公平、公正。连续3年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开展社区工作者培养项目,为城乡社区专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在平台搭建上“下实功”。发布全省首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构建市、镇、村社三级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将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社会工作站“二合一”统筹改造升级,社服中心全部由社工站专业团队托管运营,社会工作站作为专业服务平台,一方面组织社工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式直接服务社区居民,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培育赋能社会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和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创新慈善基地运营模式,升级打造“潮城公益仓”社区慈善超市,已建成6个社区实体无人管理公益仓。海宁市素食文化交流中心获2021年“浙江省示范性慈善基地”称号。
建立完善
“五社联动”工作机制
从建立完善联动机制入手,坚持制度化、常态化,使五社联动能真正联有渠道,动有实效。
从党建引领上“联”。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支部,应建尽建,不具备成立条件的派驻指导员,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党组织管理体制。目前派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923人次,共涉及53个部门。联合市委组织部开展村社班子主职组织干部长训计划,通过“头雁”赋能提升党建引领治理水平。
从融合发展上“联”。深化“厢里乡亲·七彩社区”和“品质海宁·益起来”两大公益创投载体,精准策划“6+1”类公益创投服务,引入慈善资金,以项目化方式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推动规范化发展。2021年市镇两级实施公益创投项目312个,承接项目的社区社会组织284个。建立“三社共建·四季轮值”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十百千”工程,全市2300余家注册和备案社会组织与全市229个村(社区)779个网格开展服务结对,网格覆盖率100%,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城乡社区更好地整合资源,服务居民,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有效补充了城乡社区治理力量。
从项目运行上“联”。在项目立项中,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和社区治理矛盾问题,涵盖了儿童、老年、残疾人、矫正、禁毒、优抚等专业社会工作领域。在项目实施上,赋能社会组织,联动志愿者,链接慈善资源。在项目管理上,创新发布《海宁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全生命周期”监管实施规范》,由市委社工办统筹,实施“三会五统一”工作法,从项目立项、公开采购、督导指导、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
从服务民生上“联”。面对重大突击性任务,通过社区主导,多元要素联动模式发挥重要作用。今年3月海宁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村社“两委”以最快的速度联动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投入抗疫近5万余人次,当好卡点的检查员、居民物资运送的跑腿员、楼梯口的守门员、学生网课的辅导员等“七大员”,发起免费送餐号召,同时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截至4月16日募集慈善资金3438.2万元直接用于社区抗疫。
巩固提升
“五社联动”服务实效
随着海宁市广泛推动“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各城乡社区以社区资源优势为着力点,因地制宜构建社区治理图景。
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联动作用,推动治理专业化。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在村社领导下,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社会组织增能赋权,带动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增效。如西山社区孵化培育注册社会组织42家,常态化开展“爱、心、家”三大系列服务项目30多个,以组织化形式整体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培育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推动治理精准化。以培育社区志愿者为切入点,注重激发居民的社区志愿服务意识,继而培育志愿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再带动社区慈善资源投入,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时间银行”等机制,逐级动员、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南苑社区开放式老旧小区居多,社区先后培育了以退休教师、退休工人、退役军人为主体的12支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扩展到居民生活各方面,并建立社区慈善超市“公益仓”,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激励机制。
挖掘社区慈善资源,推动治理协同化。以积极盘活和开发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着力点,弘扬慈善精神,建设社区慈善文化,将资源用于激发社区志愿服务、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五社”要素的联动,向上向善、为公扶弱、共建共享的社区参与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公益慈善精神扎根社区。如博儒桥村建立“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四共四筹”共富机制,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共筹集社会资金300多万元,完成民心学院、旅游商业服务中心、弄潮儿乡愁体验基地等建设,成功打造了2条5公里长健康步道,2条参观游线以及19个组级“口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