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开始,山东省胶州市以中央政法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为契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创新实施三三制“心理敞亮工程”,搭建三大平台,建设三支队伍,健全三项机制,将“联系点”打造成“示范点”,实现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从无到有”的突破和“从有到优”的发展进步,开创了一条具有胶州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心理敞亮工程”实施以来,胶州市先后承办全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会议、全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现场会,前后 4次在全国、全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经验做法获得中央政法委、山东省委政法委高度肯定和各级媒体30余次报道,省委书记刘家义三次批示肯定:“胶州经验可以总结,在全省推行,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搭建“政府、行业、社会”三大平台,积极构建网络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胶州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治理范畴,认真搞好顶层规划,成立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16个市直部门和12个镇(街道)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争取政府纳入为民实事,投入1375万元财政资金,保障工作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生命全程心理陪伴计划》等12项制度机制,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一是搭建市镇社区三级“树状”政府平台。市级在心理康复医院设立“胶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作为重点打造的“旗舰项目”,负责指导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镇级依托12处镇街综治中心,按照“八有标准”(有咨询室、有沙盘室、有减压室、有舒心室、有测评软件、有疏导工具、有工作台账、有上墙制度),高标打造镇级心理服务中心;在基础条件好的社区建设心理咨询室,引导辖区居民参加心理咨询服务活动;按照“一村一心理咨询师”原则,为876个村(居)每村(居)配备1名联村心理咨询师,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二是加快建设 “模块化” 行业平台。该市教体局设立“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负责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在4所高中学校、1所职教中心和106所中小学校建立星级心理咨询室,开通阳光心理咨询热线。16个政法综治部门及其镇级分支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分系统、分领域开展专项心理服务。该市法院在多元纠纷化解中心、市信访局在信访大厅开辟心理疏导区域,从心理层面定争止纷,市公安局在市局大楼和各派出所设立民警之家,为公安干警放松身心提供场所,市民政局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和情感缓冲站,市妇联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设立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室,负责做好家庭婚姻问题心理疏导。三是鼓励发展“规范化”社会平台。由政府搭台,在青岛各区市首家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为广大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服务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和活动开展载体。组建“胶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队”,填补心理志愿服务空白。该市支持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心彼岸”“悦心之道”等15家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发展成为全市公益志愿活动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205处。
建设“专业、应用、志愿”三支队伍,有序发展梯队化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胶州市针对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技能偏低等现实状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设专业型、应用型、志愿型三支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促进心理服务人才梯次有序发展。一是建设专业型职业队伍,打造工作主力军。该市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心理咨询专业人才,注重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职业发展,现有精神专业注册医师55名,其中拥有承担精神卫生防治任务的基层精神医师23名,平均每10万人拥有6名精神科医师。该市积极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实施市级精神科医师每周下乡坐诊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人文关怀。二是培养应用型技能队伍,扩大工作生力军。该市财政拨付520万元,制定实施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三千人计划”,先后组织三期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目前,全市已有2757人具备心理咨询资质,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2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835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1800人。该市举办“胶州发展论坛”和“危机干预培训班”,邀请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姜长青、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以及中国航天员中心教授刘芳、国际沙盘心理技术应用研究院中国区院长刘建新等国内一流专家授课,提高机关干部心理危机应对处置技能。包括部分市级领导和市管干部在内,全市已有314名机关干部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该市教体局把具备心理学知识作为担任班主任必备条件,组织2138名中小学班主任每年分批次进行心理健康轮训,推行全过程指导、全天候呵护、全员化参与、全方位合作、全区域推进“五全”工作法,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三是组建志愿型服务队伍,充实工作后备军。该市依托“胶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载体平台,发展会员689人,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宣传、研讨、培训等活动。招募“新时代文明实践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队”志愿者1217人,经常性开展心理服务“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居”送温暖活动。坚持“市场和公益”相结合,发动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为企事业单位、村(居)定向举办心理沙龙和工作坊,为受众群体提供情感咨询、压力缓解等方面心理疏导。该市现加盟社会心理咨询工作室爱心人士有569人。初步统计,全市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年服务达18万人次。
健全“预防、疏导、干预”三项机制,强力推行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胶州市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作为推动社会治理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一是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防范规避潜在心理危机。该市先后编印近20万册《心理健康服务手册》和《心理健康知识读本》,制作85期“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短片,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传播文明健康心理知识,提高市民“自平安”意识和能力。该市与山东开创纪元公司合作开发综治心理服务大数据平台,融合综治信息“9+X”平台,从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精神状态、健康情况、行为表现、社会关系等六个维度,设计大众心理状况调查表,运用大数据理念经常性开展大众心理问题测评和心理健康查体等工作。该市建成覆盖全市15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跟踪预警式心理档案。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率从2016年的不足90%提高到目前的97.81%。二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护航全生命周期。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要求,该市实施生命全程陪伴计划,突出把握婚前、婚后、产前、产后、婴幼、学生、中青年以及老年时期等9个关键时间节点,为广大群众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医疗卫生机构共为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测验23510人次,住院患者心理测验10312人次,免费筛选、成功干预心理问题患者237人,其中17名产后抑郁症患者预后良好;教育部门先后举办九届18场次家庭教育咨询大集,累计接待家长5万余人次,“心理讲堂进校园”送课597次,“心语热线”接听咨询电话13820次,接待面询1090人次;民政部门开展婚前心理辅导和离异家庭心理疏导共计1300人次,妇联共计举办28场次家庭婚姻生活心理大讲堂。全市人均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比例从2016年的1.25%提高到现在的11.9%。三是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妥善处置突发应急事件。该市积极探索把心理危机干预引入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和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坚持有访必接,有需必应,以真心换真情,并采用心理咨询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先后与2000多名信访诉求人员促膝交谈,用沟通打开心结,先后化解疑难复杂信访案件32起,占全市重点信访案件的38.6%。在处置东苑府邸、东苑新天第、山水国际等历史遗留房地产项目问题时,采取解决现实问题和心理疏导干预同步并举的方针,成功解决595户1278人多年买房不能住和入住不能办证难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胶州通过长期不懈坚持,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从2016年的3522起下降到2018年的2605起,下降幅度达26%。群众社会满意度调查,位居青岛各区市第一位。2018年、2019年,胶州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