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南昌:让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唱主角

近日,《新法制报》以通版形式报道了南昌加强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挖掘、总结、提炼南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经验亮点。全文转载如下: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近年来,南昌市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市域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延伸公众参与深度,提升公众参与质效,公众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取得了明显成效。

激发动能

社会治理更加出彩

在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模范用“接地气”的话语讲述文明故事,弘扬正能量;从主次干道到公园广场,特色、精美的道德模范公益海报赏心悦目;日常生活中,人们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争做传递文明的接力者……

南昌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城乡群众崇德向善,使德治成为社会治理实现善治的助推剂。

2015年以来,南昌市广泛深入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深入打造了157个“三风”文化主题街道、主题村、主题广场、主题公园,推出“寻家史传家训树家风”演讲、“诵美文传美德扬家风”诵读、“好家庭好家风好故事”展演、“重孝德传家风固家本”征文等主题活动,让良好的家风、民风、社风在社会兴起。

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政协、工青妇等组织下,持续丰富“三风”活动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媒体开辟《三风故事》《三风大家说》专栏,广泛开展“凡人善举故事”等系列群众想参与、愿参与、乐参与的活动1万余场次,基本实现社区、农村、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领域全覆盖。

2022年1月20日晚上,“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南昌市2021年度“三风”榜样人物发布会举行,20位(组)榜样人物受到表彰,他们源自基层、植于平凡,凝聚着满满的正能量。

曾是医生的王磊,因一场突发疾病让她全身瘫痪,但她仅凭着一只眼睛、一根手指,创办健康科普网站“花甲论坛”,免费为网友提供医学咨询,迄今已服务群众超过8000小时。

成立于2019年10月的青山湖区和睦社区“邻里马甲”志愿服务队,共有322名成员,平均年龄达63岁。志愿服务时长超过7万余小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8岁的邓六林是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梅岭镇邮电所的邮递员,22年来风雨无阻行走在大山深处为村民送信,他就像是梅岭山区的一位“绿色精灵”,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据了解,南昌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举办“三风”榜样人物发布会,表彰推出了193位(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2人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排名全省第一。

一个个平凡人物,用英雄般的气概,守护着英雄城南昌,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粒粒种子,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先后涌现出许诺、万佐成、熊庚香等在全国有影响的身边榜样人物,培育了“爱心厨房”“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小鲜鹭”“邻里马甲”志愿服务队等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品牌,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持。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南昌既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坚持德法相济,不断涵养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每年大年三十,看村里自己办的“春晚”已成为安义县长埠镇木马村村民的“固定节目”。同时,在外创业的村民也争着出资操办全村团圆饭,组织全村村民一起过年,全村亲似“一家人”。

全村亲似“一家人”,这与木马村“村策民定、村财民管、村事民办、村风民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分不开。木马村建立了村民理事会、老年协会、基金会“三会合一”的村民自治机构。

“村民理事会成立后,我们在法治的框架下修订了村规民约,全村人都要遵守,有什么矛盾就对照村规民约解决。”良好的乡村治理模式,使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邻里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近年来,南昌组织全市4500余名青年普法志愿者,运用法治讲堂、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形式,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系列活动4000余次,服务群众多达50万人。大力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创新打造精品网络微课堂,组织法学会会员中的资深律师、法官录制视频,讲解涉法案件,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推进培养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共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61万余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推动各村(社区)在法治的框架下全部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其中4篇村规民约入选全省20个优秀村规民约,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拓宽渠道

参与方式更加丰富

在南昌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话务大厅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话务员们一边与市民沟通,一边记录市民反映的问题。走进位于南昌市市民中心的“城市大脑”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安装在指挥中心的正中央,不断显示城市重点路段交通情况、便民服务信息、城市各区域不文明情况等各类反映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数据。

“小区里的路坑洼不平存在安全隐患。”“楼上的住户在家里养狗,每天晚上吵得让人睡不着觉。”“我们家的阳光被一棵大树挡住了,你们有没有办法解决?”……在“南昌社会治理”App里,滚动显示民众反映的问题。

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南昌市不断拓展和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与渠道,构建了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为主体的热线端、以各级综治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实体端、以“南昌社会治理”App为代表的移动端等不同载体,全面满足不同人群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

五年以来,“12345”热线共受理群众、企业诉求352万余件,日均受理量从最初的200余件增长到近5000件,不仅积极发挥政府形象代言人、服务民生直通车、社会现象“晴雨表”的作用,更是在整合平台资源、完善热线功能、优化运行机制、强化协同督办等方面持续发力。小到窨井盖松动、路灯不亮,大到政策咨询、政府工作建议,南昌将全市非紧急警务类热线整合归并到“12345”热线,集中受理群众咨询、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积极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更便捷。

“2021年,‘12345’热线受理诉求量近120万件次,同比增长31%,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在95%以上。中心先后获得最佳服务案例奖、优秀智能建设成果案例等5项国家级奖励。”南昌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治理工作“事半功倍”。2019年2月,南昌市委政法委开发上线了“南昌社会治理”App,该手机软件具备了“可看可查可办可报”服务功能,搭建时政宣传平台、便民事务平台、司法服务平台和市民参政平台,群众发现问题隐患随手拍、随手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参与社会治理。

“对上报App的问题,市民可以在App上同步查看事件处理的流程,及时了解问题办理的进度。同时,从人性化出发,对上报的问题,按照市民本人意愿选择公开或不公开。”南昌市综治中心主任徐宏说。

“南昌社会治理”App自上线以来,累计受理群众反映的各类民生民安事项44.9万件,在扫黑除恶、反邪防邪、整治非法集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行动中,群众通过移动端反映举报各类问题1.2万件,核实发放各类奖励超200万元。

化繁为简

群众办事更加高效

2021年10月22日,一起外地车辆撞伤本地居民交通事故的双方当事人在“道交一体化”平台上申请调解,在线完成委托伤残鉴定,通过不见面的方式达成调解并司法确认。

化繁为简,依托的是平台的支撑。在南昌市综治中心启用的“道交一体化”平台上,法院与公安机关、调解组织、保险机构、鉴定机构相互衔接、协调联动,可以实现责任认定、理赔计算、在线调解、在线鉴定、在线司法确认、在线诉讼、一键理赔等一体化处理。

近年来,南昌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依托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指挥平台,融合医调、道交、金融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整合信访、司法、卫健等职能部门力量,条块联动、合成作战、组团服务,成为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主战场”。

“通过这些可视化数据,能清楚看到所有上报的矛盾纠纷、专职网格员每天的工作情况等信息。”4月22日,工作人员在南昌市综治中心大屏幕前向记者介绍。

南昌通过搭建综治信息化平台,对接整合公安、住建、政数等21个部门采集约4.8亿条数据,实现社会治理数据汇聚上云,进行结构化分类、采集、清洗、存储、管理。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综治中心拥有了“智慧大脑”,也推动社会治理从“单兵作战”走向“联合作战”。

在“智慧大脑”全覆盖的基础上,南昌还充分发挥联动优势,全面推进县区综治中心综合服务功能提档升级,高标准建成南昌市民中心,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通用综合窗口全覆盖,让公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提升质效

平安建设更加夯实

“小区改造建成的这个小游园可把我儿子高兴坏了,他和小伙伴们再也不用跑去人民公园玩耍了。”绿化美化后的小游园和焕然一新的老房子,南昌市东湖区大院街道公园社区居民刘国保表示对老旧小区改造很满意,“环境更美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了。”东湖区大院街道公园社区的成功改造是南昌市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见成效的缩影。

近年来,南昌市把基层民主协商作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点,发挥制度优势,推动“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在基层走深走实,全面提升参与质效,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

2021年7月,南昌在市级层面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有”活动的指导意见》,各县区党委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有”活动领导小组,基层党组织坚持重大问题引入公众参与,推动治理要素下沉,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共抓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九里象湖城小区原有的停车位数量远满足不了居民现在的需求。对此,南昌县八月湖街道象北社区联合物业公司经过调研后,提出“移栽多余绿化,改建停车位”的解决方案,但遭到部分居民质疑。

于是,政协委员、社区干部、业主代表、党员代表、物业公司代表、第三方施工代表等齐聚一室,协商讨论,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目前,九里象湖城停车位改建工程已完成。

“三有”协商议事会围绕议题收集、协商议事、问题解决等环节,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闭环机制。基层干部开展“民情家访”收集诉求确定议题,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等参与现场协商议事,做到协商过程公开、协商结果公布,紧盯责任部门跟踪问效,形成监督倒逼机制,确保协商结果转化落实到位。

确保“三有”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把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贯穿于协商各环节全过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是南昌市和各县区的着力点。

近日,西湖区省机械厅宿舍七栋一单元的居民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电梯时代”。大家都说,这幢20多年的老住宅楼能装上电梯,“幸福圆桌会”功不可没。

西湖区政协聚焦“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这一实事难事,先后组织“幸福圆桌会”60多场次,192名政协委员、1200余名群众参加,征集意见160余条,形成并报送建议案6份,推动民事民议民决,决出“旧楼装电梯”加速度。目前,全区完成加装电梯9台,正在施工4台,摸底意愿数31台。

“三有”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涌现出西湖区“幸福圆桌会”、南昌县“民情连心桥”、安义县“有事来说”等协商议事平台1331个,开展协商3945次,参与协商27676人次,解决问题2597个,西湖区“幸福圆桌会”入选民政部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一次次贴近群众的基层调研,一场场高质量的协商议事活动,一个个得到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今的南昌,基层民主协商之花正在绽放,也激发出了市域社会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