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成都武侯区探索新机制: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接力”

武侯区黉门街社区的社会组织开展国际化教育进社区活动。

日前,在由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组织召开的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现场会上,一个个承接了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的社会组织,展示了他们的服务“新招数”,赢得阵阵掌声。

至此,武侯区已将首批139项、涉及区委和区政府12个部门的政务事项下沉到社区,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各类社会组织主体承接的方式,实现了该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的革新。

早在2009年,武侯区就率先将工作站、流管站、综治站整合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从去年开始,武侯区又先人一步,大胆探索由“网格管理”到“网格治理”的“转身”。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据武侯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区委宣传部部长张斌介绍,从2009年起,武侯区在全市率先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大力培育“草根”社会组织,目前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达1000多家。今年4月初,将9大类139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由政府出资向社会购买。记者看到,在首批清单中,武侯区民政局、人社局、城管局、计生局、残联的购买项目最多,占据大半江山。

武侯区原本被赋予提供社区综合服务职能的570余名协管员,在此次改革的关口下,大多数自愿转移至社会组织,同时薪酬待遇将有较大提升。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说,目前他们社区有80%的协管人员已转入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的春天来了。”武侯区“你我他社区治理行动与研究中心”主任刘飞对记者说。据悉,这个社会组织于今年4月正式成立,以“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为使命,逐步在助残、计生、养老等民生环节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家住火车南站西路12号院的残疾居民刘福刚感触良多。最近,“你我他”(社区治理行动与研究中心)不仅上门为他审社保,还为他增加了社会捐助、疾病治疗、心理抚慰等从未有过的全新服务项目。“这才叫服务到家了哟!”刘福刚说。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廖正涛教授认为,武侯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是“小政府办大民生”的必然要求,政府可以把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职能转移出来,让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志愿者队伍等来完成“接力”,让服务更专业,让老百姓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