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国各地已全面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各级党组织不断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为深入总结福建省邵武市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2023年2月16日—18日,人民论坛杂志社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邵武市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其实践经验。
强党建、促发展,开启“邵武是个好地方”建设新篇章
邵武市地处闽西北,史称“南武夷”,又称“铁城”,有着1700多年建县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引领试点县市。近年来,邵武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嘱托,紧紧围绕福建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和南平市“三大攻坚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牢记一个嘱托、舞好一个龙头、做强两大支撑、推进三个高质量”的“1123”发展要求,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党建引领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城乡发展实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现代化“富美新城”书写“邵武是个好地方”新篇章。其具体做法如下: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组织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邵武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城乡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一条红线,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建起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努力使每个党支部成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使每位“领头雁”成为富有活力的“红色细胞”。调研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何虎生认为,邵武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党的领导体系和组织结构合理地嵌入地区发展的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之中,不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有机统一、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
邵武市昭阳街道宏林世纪城小区
坚持系统观念,提升党建效力。邵武市在推进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到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推进,切实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精准发力,提高党建引领效力。一是强党建、兴产业,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整合乡村资源,邵武市创新探索“组织互联共建、产业互补共强、社会互助共享”的“跨村联建”党建模式,以“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中心村带周边村、强村联强村”为脉络,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例如,和平镇党委在各村(居)党支部推广“跨村联建、村企联建、支部带富、头雁带富”的“双联双带”工作法,“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龙斗村明确“党建+”的发展思路,通过林业经营分成、资源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盘活等强村富民模式,发展培育出杨梅、康养旅游、中药材等独具特色的“七彩”产业。近五年来,村财收入每年保持在100万元以上,每年带动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户年均可增收万元以上。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良性循环圈。邵武市健全目标共进责任共担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推动、人大政协监督、部门企业担责、乡镇(街道)配合、全民积极参与”的立体式责任体系;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深化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放全省首本“林下经营权证”和首笔“林下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加强碳汇项目开发储备,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路径;激活生态产业新引擎,围绕构建以新材料、林产加工、文旅康养为主导的千亿绿色产业新体系,重点培育三爱富、永太、远翔等新材料龙头企业;突出污水垃圾治理、市政设施完善、景观风貌提升等重点工作,系统推进福山步道等生态景观绿道圈建设,改造提升熙春公园等工程,让城乡建设有“颜值”更有“品质”。调研组成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郇庆治认为,邵武不只是好在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在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城乡人民群众有着富足安乐宜居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
龙斗村瑶理美丽田园综合体项目
加强协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邵武市创新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形成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一是创新党建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邵武市深入践行“远亲不如近邻”理念,把近邻党建作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构建起以居民与组织之间共治、组织与组织之间共建、居民与居民之间共享的近邻服务体系,共创建“四有四圈”等特色近邻党建品牌22个。例如,昭阳街道以宏林世纪城小区为试点,创新探索“红邻四有四圈”模式,聚合多方近邻资源,延伸和拓展各项近邻服务,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让邻里由“陌邻”变“乡亲”;桥头社区利用两新组织和在职党员较多的资源优势,打造“小区党支部+聚邻组织”的小区共治体系,集聚资源力量、激发共治活力。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精准治理。邵武市实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片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网格长)”五级网格全覆盖管理体系,健全挂点干部、社区干部、医务工作者、民警、网格长包一个网格的“五包一”工作责任制,统筹网格内物业、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公安、综合执法等资源,调动业委会、在职党员干部、各类志愿者团体共同履行社区治理责任,实现“多元融合一格”的格局,构建“网格发现—社区反映—职能部门解决—网格反馈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调研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博导青连斌认为,邵武市委市政府通过抓实网格智慧共建、纵向延伸管理和闭环工作机制等措施,构建了一个重心前倾、一网统筹、融合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格局,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思想根基。邵武市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富矿”,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一是搭建红色教育矩阵。用好用活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中央苏区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党员教育示范点、金坑乡红色研学基地、廖俊波先进事迹展示馆、党群城市家园等阵地,形成“一点一乡一馆一园一广场”党性教育矩阵,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是全方位拓展“特色阵地”。围绕红色商业街区、绿色生态银行、古色活化利用等重点领域,以清单化管理谋划重点项目38个,筹建红三军团军史馆、红军标语展示馆等项目,新增红军书屋、红宿金舍民宿等新型业态,在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红色风情镇。
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众路线。邵武市始终坚持将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好群众路线,聚力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一是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开展“百家机关联基层、千名干部进村企”的百千工程行动,统筹全市180家市直机关力量资源,实行“乡村振兴指导员、下派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驻企服务专员、创城志愿者”等五支队伍联系乡村、联系企业、联系社区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活动开展以来,全市 180 家市直及中央、省属驻邵单位定点挂钩联系 184 个村(社区)和 122 家规模以上或重点企业,解决各类问题 400 余项。以“一村一档”乡村振兴村情调研为抓手,29位处级领导挂钩182个村(社区),摸清村情、民情,对症解决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二是筑牢为民服务阵地。为解决城镇化率高引发的农民群众办事难、农村党员找组织难、农村干部找党员群众难的“三难”问题,邵武市坚持“党建跟着党员走,服务跟着需求走”工作理念,打造集党员学习教育、群众议事办事、农产品交流展示等于一体的党群城市家园,按照“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运作模式,直接为全市五分之四以上的乡镇和城区三分之二以上约20万人提供服务,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众并获得广泛好评。三是打造为民办实事的干部队伍。推行一线考察干部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以抓实青蓝机制,把握德邵共建契机,完善职业体系,配强工作力量,整合优秀退伍军人,开展军事化训练等措施为突破口,推动基层干部队伍能力提档升级;推行“内培+外引”人才战略,以基层党组织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以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为抓手,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邵武扎实走好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了资源、力量、技术三下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高亮雅优”,凸显“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好”本质
近年来,邵武市聚焦“人杰地灵、红色基因、绿色生态、工业强市、开放文明”五个方面,全方位展现“邵武是个好地方”的城乡名片。将邵武建设成“好地方”的核心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发展效率提高、治理效能提升、城乡品质升级等方方面面,让“好地方”名副其实。那么,邵武究竟好在哪?通过调研发现,“邵武是个好地方”,“好”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效率高。邵武是闽北工业重镇,是原鹰厦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和国家“小三线”工业建设基地,工业基础扎实、实力强劲。近年来,邵武市定下了“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主基调,着力打造以新材料和林产加工业为代表的“242”产业集群。据统计,2022年,邵武市GDP总量跃升至273.94亿元,增长5.4%,9项主要经济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7个指标增幅超过南平平均值。调研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唐任伍认为,邵武之“好”,“好”在经济发展有生机、有活力、有潜力、有后劲,产业链越来越长,供应链越来越好,价值链越来越高。
邵武金塘工业园区一角
第二,城乡品牌亮。邵武的森林覆盖率达78.95%,城区绿化率44.5%,拥有和平古镇、天成奇峡、金坑红色旅游景区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邵武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大门”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并进,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统一。邵武市先后获评国字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级生态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以及全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全省首批山水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生态荣誉。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邵武可观可感的生态福祉。
第三,城乡品位雅。邵武文化底蕴深厚,中原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耕读文化、姓氏文化五化交融。近年来,邵武市坚持以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最美阅读之城”为抓手,深度挖掘李纲、严羽、黄峭、张三丰等人文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城市雕塑、公园边角、房屋墙面等场景,成功打造了和平书院、宝严寺国学书院等阅读交流平台,推进建设了一批城市书吧、农家书屋、文化长廊、主题公园等文化设施,常态化举办了“严羽诗歌会”、张三丰文化系列活动、黄峭宗亲文化节等文化活动,邵武历史文化魅力和城乡品位愈发彰显。调研组成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博导彭文祥认为,邵武文化根脉源远流长、文人名士世代辈出。如今,崇文好学、尊师重教、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激发助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第四,城乡品质优。邵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点,加快老城有机更新、深化产业新城融合、擘画高铁新城蓝图三步走,打响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策划实施“八一希望小学改扩建” 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康养、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短板,织密民生保障网,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邵武获评首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2次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100强,连续九届获评省级双拥模范城,综治考评连续14年南平第一。
党建引领邵武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启示
邵武市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邵武是个好地方”的殷切嘱托转化为现实,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其一系列创新成果和积极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四点启示。
第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近年来,邵武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仅在理论上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结合习近平同志在邵武调研期间针对各项事业发展的阐述要求来认真学习贯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将其转化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和平古镇的发展为例,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一行来到和平古镇考察调研,在看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保护完好的古居民群落时,他提出:“和平是块宝地。”20余年来,历届邵武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持文旅兴镇的科学思想,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力打造“邵武是个好地方”“和平是块宝地”品牌,久久为功、接续发力,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古镇。
第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创新促城乡统筹发展。邵武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及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邵武市注重创新基层党建模式,聚焦于将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创造性落实与本地创新,推进各领域党建互联互通。例如,持续擦亮“近邻党建”“园区党建”等品牌,加速推进与晋江市、德化县建立跨区党建联盟,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做强、城市基层党建做精、“两新”组织党建做优、商圈党建做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带动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坚守为人民服务宗旨,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邵武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立足发展实际,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坚持不懈的务实行动。
第四,发扬苏区革命精神,强化干部责任担当。邵武市践行“铁心拼搏、争创一流”的城市品质,弘扬俊波精神、新时代“铁城精神”,发扬老区苏区优势,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调研中发现,无论从发展思路的建构、发展举措的制定、到具体工作的落实,邵武市委市政府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斗争精神。领导干部示范带头,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吃透精神,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落地。同时,通过“一线考察法”、“青蓝”机制、荣退仪式等全链条激励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由此锻造出一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