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语言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作为人类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彰显出了重要功能,成为国家安全领域具有广泛意义和重要价值的要素。
语言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语言是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的重要因子,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族群认同的核心指征。语言不仅在身份识别,还在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语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中的语言因素,充分利用语言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秩序出现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外交关系。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语言安全必然渗透于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语言与国家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不断进步,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摆正位置,找准方向,深入研究语言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立足“国家安全”、超越“语言安全”,加强语言建设,充分发挥语言的认同功能,加强语言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作用,对于维护中国民族尊严、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
语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多功能要素。和谐的语言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的语言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言是“战斗武器”。“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加工,对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的有效收集、破译、反应等,都离不开语言与现代语言技术。”语言能力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特质战斗力。
语言是“重要纽带”。语言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工具基础和情感基础。语言认同有助于推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形成,进而实现广泛的国家认同,提升国家安全。专家学者提出,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得以存在。中国以共同语言为号召,将中华民族联系起来,促使整个中华民族像大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语言是“文化闸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为语言输送原料,并制约语言生成。保障国家安全必须要保障文化安全,保障文化安全就要守好语言这道闸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因地制宜,破除认识误区,强化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普及和应用水平,要居安思危,警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意识形态渗透。语言工作者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扛起肩膀上的责任,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篇章。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语言服务。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尤其是西方各国不断加强对中国发展进行思想渗透、文化攻击、意识形态浸扰的情况下,强化语言建设,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语言服务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语言的作用已渗透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等核心领域,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远超以往。开展语言工作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语言服务建设的纲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语言服务,重视语言主权安全、语言资源安全、语言文字安全和语言技术安全。加强国家安全语言服务战略的规划能力、占据应急语言服务新高地。不断加强语言建设、夯实文化基础;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展现文化自信,增强国家安全;发出中国声音、确立中国话语,这必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语言与国家认同的整体国家安全观,加强语言与国家认同以促进民族和衷共济,让语言服务于国家安全,这既是理论命题,也是现实命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聚焦语言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以语言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建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