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耕读文化是吕官屯村多年传承的优良文化传统。近年来,吕官屯村党支部将本土特色耕读文化嵌入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成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巨大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以耕读文化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吕官屯村地处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最南端,位于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沿岸,村落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3350亩,769户、1769人,党员58人。该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多年来秉承“耕读传家,重教兴学”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氛围。近年来,吕官屯村党支部把弘扬耕读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加强组织领导,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一、厚植耕读文化氛围,净化乡村治理环境
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大力弘扬本土特色的耕读文化,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弘扬文化传统,为乡村治理“凝心”。为创新村庄“文化微治理”模式、激发耕读文化活力,吕官屯村深入挖掘、整理600余年耕读文化的历史传承,整理出版《吕官屯村史》《吕官屯民间传说故事集》《“故乡情”书画展作品选》,建成清末民俗陈列馆“耕读之家”、反映吕官屯农耕文化变更历史的吕官屯村艺术陈列馆等精神文明阵地,组织村民通过阅读书籍、走访文化场馆提高对耕读文化的了解度,通过“种文化”的方式做足乡村治理大文章,培养村民对耕读文化的自信,促进文化自觉,推动乡村自治。
二是将耕读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为乡村治理“聚力”。在组织编写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吕官屯村广泛查阅村庄文化典籍,编写了吕官屯村“村规民约三字经”——“房邻处,贵和睦;地邻交,要大度。琐碎事,不计较;原则事,不糊涂……”村规民约内容通俗易懂,让村民能读得懂、记得住、行得通、做得到。以村规民约为基础,吕官屯村连续9年开展“美好家庭”“美丽庭院”评选表彰,连续10年举行金秋助学表彰大会,有效促成了耕读文化建设与乡村治理的良性互动,营造乡村德治氛围。
吕官屯村“耕读之家。
二、开展耕读文化活动,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吕官屯村把弘扬耕读文化与推进乡村治理紧密结合,坚持以民为本的文化治理模式,以“育人”“助人”为主旨,积极开展耕读文化活动,促进耕读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互融互通、互促互鉴。
一是开展耕读讲堂活动。吕官屯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耕读文化,组织实施“耕读讲堂”系列专题活动,邀请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讲述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吕官屯村耕读文化传承史,回顾祖国发展新成就、脱贫攻坚新成效、美丽乡村新变化,结合真人真事,助力村民树立强国富村志向、担当强农兴农责任。村“两委”积极与当地各高校、法院、公安部门合作对接,在村内开展“文明条例”、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宣讲活动,让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举办道德讲堂、“红色大喇叭”、“红色电影周”、“红色领诵”和墙根宣讲等系列群众性文化宣传宣讲活动,将农耕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引导村民向善向上,营造文明乡风,创新社会治理。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村民自治积极性。
二是坚持开展乡风文明“十个一”活动。吕官屯村以创建耕读文化品牌特色活动为突破点,着力培育“自治”“共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探索“十个一”特色文化活动形式,即一次“金秋助学”学生表彰大会、一次“美好家庭”评选、一次亲子阅读活动、一次红色电影周、一次教师节表彰大会、一次桃花节、一次儿童节联谊会、一次故乡情书画展、一次周末大讲堂、一次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推出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组织开展了“粽乡情”端午节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等民俗活动。2021年,全村组织开展“农民写金句”活动,共有近百人参加。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村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各类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有效发挥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赋予了耕读文化新的内涵,培育了浓郁的文明乡风,为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吕官屯村举办敬老节慰问村中老人。
吕官屯村“农民写金句”活动现场。
三、拓展耕读文化效能,促进“三治”融合发展
吕官屯村积极拓展耕读文化影响力,发挥德治作用,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
一是密织治理网格,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深入落实“网格化+五户联防”制度,全村设立7个网格区、7个党员先锋岗、38名网格员。通过网格化管理,开展日常帮助、每日走访等工作,主动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二是践行村规家训,提升法治保障。组织编写《吕官屯村管理条例》,督促引导村民遵守国家法律、践行村规家训、弘扬文化传统。组织成立“点亮工作室”,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帮扶、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服务,有效增强了村民的法治观念。
三是倡导志愿活动,延伸为农服务触角。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11支志愿团队,注册志愿者337人,全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6场,做到了全民参与村庄治理,实现了家家都有志愿者、户户都有“活雷锋”,村庄人居环境、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