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做出指示,强调要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厚植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关键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民论坛网【学习新得】专栏特推出宁波大学强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导薄贵利的解读文章,与您一起学习。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使我国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党的二十大和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到2030年,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现代化,是大力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保障。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赋予人才培养主体应有的自主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扩大人才培养主体的自主权。这是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共有规律。比较研究发现,世界上凡是人才培养主体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其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都很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层出不穷。道理很简单,人才培养主体拥有自主权,就有了自信心和高度责任感,同时也有了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灵活性。而这一点,恰恰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正因为认识到权力下放对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授到位。行政部门应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该由用人单位决定,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理顺人才自主培养主体内部的权责关系。在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下放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人才自主培养主体的上层(如在高校,权力高度集中于学校一级),那么,同样不能充分发挥人才自主培养主体的作用,同样难以培养出高层次杰出的创新人才。因为,在高校,各个院系的专业不同,各专业领域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也有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权力不下放到院系,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就难以培养出各个领域和各个专业各具特色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因此,在高校内部,“校方也同样要赋予各院系相对充分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如教授聘任、课程设计、学生培养计划、毕业学位等),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和导师的作用。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教师特别是导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才培养实践表明,导师的水平越高、越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越有可能培养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人才。因为这些世界顶尖的导师已经站在世界科技前沿,能够把最新的知识、方法和最前沿的动态传导给学生,使他们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在构建和推进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定要选择那些学术视野宽、业务能力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学者担任导师,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下,教师和导师才能尽展才华,充分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只有积极为教师和导师松绑,让他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把自己多年研究的体会、观点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塑现代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浸透了儒家的“师道尊严”。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不鼓励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而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即挑战学术权威的思维。显然,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在现代社会,高校的核心功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学生是学校的核心和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服务的。认清这一点,就需要重新塑造现代师生关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中小学联动机制。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童年时代就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实践表明,大学培养人才的水平高低,与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如果中小学只提倡和鼓励考高分,缺乏对学生的特色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肯定,那么就会极大地提高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难度。因此,必须从中小学开始,实行个性化教育,允许和鼓励拔尖人才和特色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