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探索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杭州创建绿色城市的理论意义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城市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省会,江南文化重镇,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都”,“天堂之城”,被联合国授予“人居最佳环境奖”,200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早在2003年,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围绕创建“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的中心,注重发挥省会城市龙头、领跑、示范和带头作用,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首次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杭州就被列为前五名,进入绿色发展高质量生活城市行列,连续十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发展时期,杭州确立以“品质发展”为核心城市发展理念,围绕“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主题,打造绿色城市品牌,形成绿色城市“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建设2.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培育13个绿色生态城区试点。2022年4月,杭州发布有关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强调要重点抓好能源、交通等6大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各类低碳(零碳)示范创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有序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根据实施意见,杭州各部门积极谋篇布局,从实施低能耗标准,提升建筑绿色品质,推进建筑低碳示范引领,培育绿色生态城区,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提升既有建筑能效,以及推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造行动等七个方面着手,走好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的“先手棋”,实现“新建建筑设计节能率达到75%、碳排放强度降低40%”的年度目标,为创建绿色城市先行一步,树立标杆。

杭州拥有江、河、湖、山交融的山水布局,有湿地、山泉与溪流的水系交融,自然生态环境优美。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首个城市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绿色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出更多经验,打造绿色城市发展样板。依据山水城市的特点,杭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大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进,持续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全市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环境空气优良率87.9%,市区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全市碳排放已降至0.536吨二氧化碳/万元,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优良率(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湿地保护三年行动,高水平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程,加强千岛湖(新安江水库)良好水体综合保护,提升湘湖、梦溪水乡等综合保护和利用水平,打造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同时,大力推动钱塘江、苕溪、大运河等流经杭州流域的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保护,强化流域生态联防共治,实施运河山水景观连廊工程,持续提升三江两岸人文景观,打造江南园林城市。西溪湿地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推出“双西绿道”“环西溪绿道”等,将西溪湿地真正打造成人民共享的绿色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迎接原本2022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现经与亚奥理事会商定推迟一年举办),在场馆和场地的规划和设计之初,杭州就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如在建造、翻新运动场馆和亚运村时,就提出要遵循“规划先行,标准引领”的原则,将编制完成的《绿色健康建筑设计技术导则(亚运村部分)》,作为附件写入亚运村土地出让招标书,全程指导亚运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为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区的打造,提供绿色理念和技术支持,现总建筑面积约241万平方米的亚运村,由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国际区与公共区组成,整体建设始终遵循“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方针,尤其是在全球关注的绿色低碳方面的工程实施中,打造样本,树立标杆,作出榜样。在创建绿色城市中,杭州探索的是一条绿色城市发展之路,不仅具有可借鉴、可参考、可操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其启示也是深刻的。

城市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的出现,城市的建设发展,通过绿色价值理念来引领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将是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

以往人们通常将衡量现代化的成就,直接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标高低挂钩,即用GDP增长来衡量城市实力和发展,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是根本宗旨所在。致力于幸福感研究的经济学家理查德•雷亚德(Richard Layard)就曾提出,经济政策制定不应盲目地追求单纯的经济指标增长,应走绿色革命的发展之路,以创造幸福为目标,从而获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的分析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合作与冲突的奥秘,表明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终极意义上,已使经济学开始摆脱以往单纯的理论、数据分析等工具性模式的束缚,朝着揭示经济发展与人类生活,特别是与人的生活品质紧密相联的方向发展,并提示人们,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负担加重,过于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人居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人为干扰因素的加剧,人民的生活质量就反而有可能出现下降,特别是生活幸福感不断下降,城市的发展前景也会显得十分暗淡。

正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创建绿色城市,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城市发展主旨,将是现代化城市充分展示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关键之举。

从人文维度来看,绿色的价值理念、功能,是具有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和城市治理等多重含义的,尤其是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实践而言,它所具有的是一种引领发展的价值功能。早在工业文明兴起之时,随着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等功能的需要,一种不同于古代以集市、商贸等为特点和形态的新型现代城市应运而生。这种以组团化、规模化、标准化、区域聚集功能化为发展形态的特点,在给城市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妨碍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弊端,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分裂等异化现象。针对伴随工业文明兴起的城市发展所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启蒙思想家就曾予以高度的关注,像卢梭就提出“回归自然”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自然的概念就包含了绿色的内涵,绿色是自然的本色,内含自然发展的规律特征,所以,“回归自然”不仅仅只是回到大自然,用大自然美丽来对照人类社会,同时也更是要回到人的本性自然,督促人类社会的发展要遵循自然之道,也即遵循自然规律,获得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协调发展。

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城市发展,本身就包含着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我和谐共处的绿色价值理念。《易经》依据“天人合一”之理念,提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 不和不生”的观点,后来,董仲舒对此解释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无也。”老子则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天地人之道”,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就是尊重规律,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绿色价值理念,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自我的关系,为人聚集而居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绿色价值和意义的支持。

进入新世纪发展时期,杭州提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为城市绿色发展构筑理论基石,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出,体现了杭州城市所具有的自信、开朗、进取、奋发的精神特征和包容、豁达、宽厚、博大、文明、健康的城市性格特征,也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资源。它既尊重杭州的历史,又描绘出杭州的发展现实状况和向未来积极拓展与延伸的发展趋向。“精致、和谐”是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江南文化赋予杭州城市绿色发展的价值资源,“大气、开放”是新时代杭州创建绿色城市,创造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城市绿色发展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深刻的文化、哲学、美学内涵,也向世界展示杭州是人们向往的乐土,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具体来说,杭州创建绿色城市,探索绿色城市发展之路,其理论意义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杭州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山水旖旎,形成了以西湖为中心,融周边山水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在创建绿色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注重把江南山水之灵秀,历史文化之悠久和区域民风民俗之淳朴等因素有机相融,突出地理环境之典雅与精致,体现江南秀美的美学风格,表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与历史人文特色的相互融合,和谐一致,突出秀美、柔曼、飘逸、隽永的审美特征和富有动感活力的绿色城市建设思路。尤其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理结构,从高空鸟瞰杭州大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精美的巨型画卷:群山连绵,层峦叠翠,丘陵起伏,阡陌纵横。钱塘江似一条彩色的飘带,飘曳在群山之间,而一个个湖泊,恰似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绿色的大地上。显然,这种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历史人文的有机相融,就为杭州创建绿色城市增添了妩媚多姿的美学元素。在探路生态共富上,不断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着重形成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轴线,联动运河、苕溪,串联各种山水资源,统筹自然水系、山体、湿地、绿地等多个生态资源系统,在多中心、多组团、多节点之间,构建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安全屏障,使城市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以保护健康、稳定、安全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相融系统为核心,加快形成新时代美丽杭州的鲜明标识。

杭州先后实施了西湖、西溪湿地、运河、湘湖、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旧城改造、庭院改善、“一绕四线”“三江两岸”“四边绿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程,并持续将城市扩绿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均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实施目标。公开数据显示,杭州市森林面积1689万亩、森林蓄积量67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85%,位居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首位,城区绿化覆盖率40.5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处于省会城市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全市域“林长制”,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的新格局,为创建绿色城市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基于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绿色理念,杭州积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依据新时代发展的经济社会特点,注重依托数字经济优势,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开展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积极探索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形成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22年6月,所辖的淳安县荣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为该类别中唯一获奖县市。可见,杭州致力于创建绿色城市,充分地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在价值层面上展现出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展示出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意义特征。

突出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人民创造历史,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创造方面来看,杭州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历史上就是钱塘江南北岸,乃至整个江南区域商贩活动的中枢。隋朝大运河的开发,以杭州为终端,使之成为“川泽沃行,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的江南重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一直都是全国水陆驿站交通枢纽。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使整个城市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呈现出“辇毂驻跸,衣冠分集,民物阜藩,尤非昔必”的繁荣都市景象,一举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是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名副其实的“富饶之都”,“繁华之都”。从现实发展角度上来看,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重镇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前茅,可谓富甲一方,为创建绿色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进入新时代城市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取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围绕绿色城市发展,杭州注重城市精神品质的提升,重点确立以“品质”为内核的绿色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城市品牌的打造,搞好以城市居民广泛参与构建多样化的城市品牌塑造活动,连续十八年举办城市“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精神素质和生活质量,制定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强化以实现城市居民个人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为目标落实。在创建绿色城市过程中,杭州充分注意到城市竞争能力,除了体现在GDP总量等硬性要素的不断增长上,同时也更是体现在城市生产要素的新聚集和创新创造上,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市财富创造能力,城市品格、品质、品牌及其广泛影响力等精神层面的软性要素上。如果说以往在培育城市竞争力中,更多地是重视城市规模、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物质静态面的变化,而在创建绿色城市中,则更是要求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城市人文精神等动态功能的提升,以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新力、反应力和影响力,不断丰富城市精神的内涵,注重城市精神品质和境界的提升,塑造城市品牌,使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强,影响面更广。

基于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理念,杭州注重推动创建绿色城市的精神实践,从加强低碳文化等绿色理念的传播普及入手,建造了全球第一家以低碳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其主旨功能就是要致力于低碳科技普及,绿色建筑展示,低碳学术交流和低碳信息等绿色理念的广泛传播,让绿色成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理念,使之能够根植于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和成长之中。同时,还组织专家编写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建设低碳学校、低碳商场、低碳家庭、低碳社区、节约型机关等,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塑料污染治理,积极倡导节水节电节材,倡导绿色出行,优化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培养以绿色消费为特点的低碳品质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既在日常生活中,也在精神观念上,牢固地树立绿色生活观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杭州借助数字经济优势,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广泛的绿色理念传播,依托未来社区驾驶舱、城市大脑等平台,逐步建立居民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创新碳普惠机制,让个人减碳的行为转化为个人“碳资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公众自觉地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杭州创建绿色城市,表现出了对新时代城市治理模式变化的积极转变和调适,特别是将重心置于认知观念、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等内核要素上,使绿色文化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元素,成为城市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以便使城市在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中,能够更好地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积极应对,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城市发展理念,破解城市发展中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杭州创建绿色城市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写照和终极追求,并在城市文化层面上呈现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文明态势,不仅深刻地反映出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精神面貌,也充分地反映出人民作为城市的主人充满热情和活力的精神品格,以及与人共乐,与天地共乐的精神风采。

彰显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

对于杭州来说,既是城市现实发展的要求,也是理想价值的终极指向。从现实发展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杭州城市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其中就包括一些妨碍绿色发展的新问题。尤其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空间“摊大饼”式扩张,大量原来作为碳汇的植被和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碳汇变成了碳源,使城市一时难以扭转高碳局面。

如何破解难题,这需要在城市观念、城市精神、城市治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等层面上,予以认真审视和规划,彰显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

杭州积极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城市布局的“大疏大密”,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块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在“十三五”期间,就积极谋划布局,出台政策,抓住节能降耗工作重心,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先后对全市“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目标考核,对不合格企业责令整改,同时根据绿色城市规划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完成高耗能行业淘汰整治,为全市重新布局谋篇腾出用能空间。进入“十四五”时期,根据绿色能源政策,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推广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2021年,已实现主城区纯电动公交车化。

实现从源头上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杭州认真研究制订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打造了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同时,又制定“绿色办公”计划,对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实施“垃圾清洁直运”,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在此基础上,又积极探索建设能源的双碳数智平台,强化数智赋能,提升绿色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形成以数字化为引领的绿色城市治理模式。

从城市发展的理想维度来看,绿色发展是杭州城市发展自始至终都坚持的目标、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理想取向。相关研究表明,当城经济发展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时,城市生活消费就会出现由以往的物质消费为主导,开始转向以精神消费为主导,向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也将开始由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智力型、服务型的产业转变。追求绿色健康的精神生活,将成为继小康生活,向富裕文明生活转变的一种新模式。杭州以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吸引人才集聚,常住人口从2012年末的947.1万人,增加至2021年末的1220.4万人,增量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人均GDP从2012年的8.58万元,提升至14.99万元,分别是全国、全省的1.85倍和1.33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杭州人均GDP为2.3万美元。对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已达到了富裕国家水平。因此,杭州创建绿色城市,完全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理想目标,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

探索绿色城市发展之路,使杭州整个城市格局和精神气质焕然一新,得到优化发展,整个城市也更加美丽,更加迷人,展现出一种有形与无形、内在与外在、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活力,尤其是绿色理念注入城市生活之中,成为城市精神本色、内韵,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城市所特有的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品质,成为人们所向往的人间天堂,为杭州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黄健: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曾任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