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山丹:“五治三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基层治理,关乎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山丹县坚持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为抓手,建立起覆盖全县111个村和12个社区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打造“五治三团”基层治理新模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动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机制,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政治强引领 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山丹县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山丹县出台《关于在全县村和社区推行“五治”社会治理模式实施意见》和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3个《操作办法》,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五治”第一责任人,28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乡镇和2至3个村(社区),全县各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五治”工作室,搭建常态化“五治”工作服务平台。8个乡镇政法委员全部配备到岗,统一兼任综治(矛调)中心主任,8个乡镇司法便民服务中心统一由司法所长兼任,村(社区)全部由党组织书记担任综治中心(矛调室)主任,全面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服务群众。

法治强保障 百姓参与百姓事

针对老百姓反映的“部门多不好找、推诿多不好办”等问题,山丹县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立法律公共服务站,向群众发放法律便民服务卡,全面拓展群众“找法”和诉求表达渠道,为群众免费提供各类民事、劳动、婚姻、行政等法律咨询服务,及时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

山丹县整合无职党员、驻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县直部门单位等力量,组建政策法规、矛盾纠纷调解、农业科技、教育教学、免费巡回义诊、法律援助、科技创新等“百事服务团”165支,围绕村(社区)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整治、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内容,采取定期集中服务、定点上门服务方式,即时回应群众需求,义务提供贴心服务。

县直部门单位成立的54个服务团每月到村和社区开展服务活动不少于4次,村和社区成立的志愿服务团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随时随地参与服务活动。目前,“百事服务团”开展服务活动2300多场次,帮办实事好事600多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多起,“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德治强教化 百姓参与道德评判

邻里有纠纷、不赡养父母、不打扫公共卫生……村里出现这些问题,道德评判团就会参与评判。

道德评判团成员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社长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道德模范代表等,通过确立百姓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交由公共舆论评判,共同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养成。

山丹县注重以德约民、以德化民,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丰富基层社会治理精神内涵,努力提高群众道德素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各村、社区充分发挥“道德评判团”作用,设立道德“红黑榜”,对影响地方和谐发展、影响邻里关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批评和曝光,推动村风民风进一步好转,“好坏大家判”的和谐氛围初步形成。

自治强活力 百姓参与事务决策

清泉镇郇庄村是山丹县西出入口的“门户”,交通便利,适于发展乡村旅游。

由于郇庄村地处城郊,房屋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房子破旧不说,家门口的路面窄,车流量大,对沿线群众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对于拓宽门前道路、拆除路两边的危旧房,村两委班子几次讨论都没有结果。

最后,村两委班子将此事交由百姓参政团讨论,最终凝聚了共识,确定实施郇庄村沿线农户风貌改造项目,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具有当地风味的农家客栈,用于旅游接待,提高农户的收入。

山丹县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由“百姓参政团”充分协商讨论,并根据百姓意愿,向上级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让上级决策汇集民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近年来,“百姓参政团”参与各类协商讨论400多场次,参议村(社区)办公场所建设、道路硬化等项目180多项,“大事一起干”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智治强支撑 激发基层治理动力

山丹县着力打造“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数字法治智慧司法”,积极推行“指尖办事、掌上办案”,推动执法办案工作理念创新、模式重构和流程再造,提高全警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水平。全方位加强安全防范智能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县公共场所、重点区域、道路卡口的公共安全视频,实现天(公共视频)、地(警务巡逻)同步联动,一点触动,多方响应。

同时,全面整合构建警务、保安、专职巡防队伍和楼院看护等“五位一体”的大巡防体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建等各项措施,街面见警率、民警管事率、现场抓获率、群众满意率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