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升华和进步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中全会首提“社会治理精细化”,既是对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本次学习讨论会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马庆钰主持,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权威刊物负责人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出席,围绕“社会治理精细化”这一主题,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的体系,公平的考核结果应用体系,推进精细化升级,旨在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教授首先做了会议主旨性发言,他强调本次会议以社会治理精细化为主题,探讨通过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平的考评结果应用体系,全社会广发的服务参与体系,是实现以精细化社会治理替代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化治理模式的不可缺少的途径。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积极回应。

解析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的升华和进步

专家学者们在会上结合五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国的社会实情,对创新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傅昌波指出,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是指导思想和整个战略上的巨大进步。其本质就是要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他认为理解“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含义,需要结合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概念。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就是进一步分析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的交给政府,社会的还给社会。其次,社会矛盾光靠政府解决不了,必须把社会整体作为真正的共同主体来对待。第三,精细化治理,现阶段党委政府要负起责任。五中全会明确了五句话:党委引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精细化”必须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和政治框架下,由党委和政府来做设计。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长、教授王名认为,现在提社会治理的问题,实际上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对原来我们提的“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升华和进步,它超越了原来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它是对社会管理一个反思和批判。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视角,而不是政府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认为,可以从六个层面上理解精细化治理的思想。首先,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本身是一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工具理性发展的表现;二是社会责任的精细化;三是精细化治理包含了组织安排;四是制度设计;五是管理者的因素;六是治理的文化。

围绕国情社情 共解精细化管理关键所在

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与问题,学者和专家们就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试图为推进精细化升级、社会治理创新探寻合理的方向。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长、教授王名认为,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有三个概念至关重要:一是法制,二是自制和共制,三是德治。他指出五中全会非常强调法治,我们要制定好良法,同时使良法得到有效的执行,成为公民的社会的准则;其次,社会自身有一套规则去维持社会系统的运行,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通过提供空间和资源,发挥社会的主体性,让社会自己长起来,实现社会的自制和共制;第三方面是德治。除了向外的系统,社会还有一个向内的系统。作为社会治理的当事人,人的自我治理是社会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在谈社会治理创新的时候容易忽视的一方面。德治是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或者是社会治理创新法制是一个方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背景之一,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有可能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细化治理的工具和手段。但同时,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为公众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路径。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软件,无处不在的计算,无处不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知识,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也给政府治理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就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王杰秀指出,社会面很宽,但其基础在社区,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首先要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原因在于:第一,现在社区的治理,或者是社区治理的精细化需要社会组织;其次,社会组织在社区里边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提供支撑和支持,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选择;第三,由社会组织在社区里边开展工作有利于社区资源凝聚的这个制度化和公益慈善的常态化;第四,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可以有效的激发社会的活力,这是中央强调很重要的方面。长远来看社区治理真正能够可持续还是要激发社会的活力,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谁来激发?很重要主题就是社会组织,当前政府在推动社区治理、培育社区组织、让度部分权利、支持社区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程萍教授指出,精细化首先是针对政府,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既然是针对政府,首先就要解决政府自身履职的精细化。从宏观讲,我们整个中央国务院政府各部委之间,它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机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同时要放权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在宏观框架下能够针对本地的实际去来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政策制定;微观层面就是基层管理的精细化,基层管理基层干部非常辛苦,但距离离精细化还差太远。不解决政府自身履职的精细化,无从谈起精细化。同时精细化的重点应该放在服务精细化。

研讨会学术气氛浓厚,观点跌出、精彩纷呈。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于建嵘谈到“社会治理精细化”中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担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教授表示,用多中心治理机制创新解决社会秩序冲突。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研究员阐述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公众、国际社会的基本关系。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鲍静研究员提出精细化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社会服务理念与意识的到位不到位。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魏宏教授从法治角度论述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四大原则。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张林江副教授建议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明确该项工作的牵头机构。

会议最后,马庆钰教授总结和陈述了本次学习讨论会上产生与交流的23个观点。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对53位与会嘉宾和13位发言人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嘉宾们在会上所贡献的宝贵观点。马庆钰对会上的观点精髓进行了提炼:“精细化到底是什么?它包括政策的精细化,手段的精细化,对象的精细化,结果的精细化。同时精细化还涉及到几个绝对原则,包括精细化的边界原则,精细化的人权原则,精细化的人文原则,精细化协同原则,以及精细化规范原则、参与原则、服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