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杜堂村变身木兰花乡景区。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温室。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近些年,湖北省武汉市三农系统不断激发农村改革活力,释放内生发展动能,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476亿元增加到2021年775亿元,增幅达6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190元增加到2021年27209元,增幅达143%。
以改革固本强能——
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
今年8月,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实体运作,以“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为空间布局,以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武汉·中国种都”和“农业硅谷”为目标,着力在种业创新服务、高端动物疫苗、饲料用酶制剂等多领域抢占制高点。目前,中心集聚了11位农业领域院士、12个国字号实验室、400余位行业专家和高端人才、760余家农业高科技企业,产值规模与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牢牢抓住耕地和科技这个农业生产的根本,坚定不移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坚持育良种、造良田、施良策、推良技、用良机,持续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变革。
截至2021年底,武汉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约210万亩,蔬菜设施化基地达到10万亩,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基地9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5个;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农机加快运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
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0.8万吨,蔬菜产量821万吨,水产品产量43.7万吨,蔬菜及淡水产品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总量自给率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9%以上。
以改革聚力赋能——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今年4月25日,武汉市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平台依托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监测系统,对全市13.09万名重点关注对象“三保障”、突发状况、求助信息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建立上下联动机制,通过平台及时将监测信息推送至相关区,实现了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自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共触发预警3165条,办结2811条,进一步织密了防返贫保障网络。
近年来,武汉市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制定了领导小组议事协调、市领导扶贫联系、区党委负责同志遍访原贫困村、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制度,形成了防返贫动态监测、扶贫项目库常态监管、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等机制,不断聚集多种资源、聚合多方力量,促进原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2016-2018年,经过3年连续攻坚,全市88514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2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武汉市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全市有463支驻村工作队、1769名驻村干部常年奋战在巩固脱贫成果一线,继续强化欠发达街道(乡镇)倾斜政策落实和产业就业帮扶力度,使发展成为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以改革提效塑能——
现代都市农业纵深发展
今年9月21日,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正式对外发布。“江城”,是深入人心的武汉城市形象;“百”,彰显武汉农产品的丰富程度,“臻”诠释武汉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口号“武汉农优,真滴蛮好”,借力方言,亲切、有趣,便于品牌传播与推广。“江城百臻”以“本真武汉味”为核心价值,打造“1小时鲜美生活圈”,多维度地满足大都市圈消费者需求,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
截至目前,武汉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953个。从6月起,武汉优质农产品广告宣传片亮相央视,蔡甸莲藕、汪集鸡汤、洪山菜薹、东西湖葡萄、汉南甜玉米等多个产品先后走进全国人民视野。
改革推动了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品牌发展夯实了基础。2015年以来,武汉市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围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政策引领、坚持主体培育、利用市场倒逼、依靠服务导入,着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多种功能塑造、乡村多元价值拓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0余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118家。形成了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四大都市型优势产业链。涌现出了良品铺子、周黑鸭、科前生物、仟吉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企业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加快发展,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29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7∶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年乡村休闲游51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48亿元。初步建立起了“示范引领、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绿色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近些年,武汉先后获评“现代都市农业国际试点示范城市”、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以改革促融聚能——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杜堂村曾是一个省定贫困村。近年来,武汉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架起了城乡资源要素互联互通的桥梁,在返乡能人葛天才的带领下,昔日“沉睡”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的小康村。截至2021年底,杜堂村累计投入配套建设资金5.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约1.1亿元,开发出农家乐、民宿、文创街、商业街等多种业态,带动了农民致富和周边村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武汉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破难题,牢牢锚定城乡融合发展这一重点领域,紧紧扭住城乡要素流动这一关键环节,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强化配套集成,引导城市各类要素有序向农村流动,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探索金融助农惠农方式改革,“农股贷”武汉模式在全国推广;“十年禁渔”成效显著,江豚成群结队重现江城;乡村治理“四项清单”模式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探索灵活多样供地新方式,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实施“人才导流回乡工程”“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乡村振兴输送各类人才813人。
各类资源要素持续向乡村聚集,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建设了6条一线串珠、集中连片的美丽乡村发展带和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黄陂木兰花乡等一批“三乡工程”典型,武汉“三乡工程”获评“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乡村图景正在武汉大地上逐步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