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治 > 正文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针倒拨回5年前的金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彼时,三农战线欢欣鼓舞,亿万农民信心倍增,党中央为农业农村发展擘画出一幅令人期待的宏伟蓝图。

5年之后,又是一个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渐显,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征程上再攀峰,乡村振兴必将在新时代里达到新境界,在新格局中拓出新气象。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强?

要让农民唱主角

2018年2月15日,除夕夜。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的乡亲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中共中央办公厅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岩博村乡亲们的新年祝福。

祝福中说:“写给总书记的信收到了,得知村里的白酒、火腿产业日益兴旺,有望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非常高兴。总书记祝乡亲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像岩博村这样的脱贫村,摆脱贫困后如何巩固成果再发展,是总书记心心念念的牵挂。

“乡亲们让我给总书记带好,我想向总书记报告,岩博村的‘人民小酒’已经在市场竞争的红海中立稳了脚跟。去年,‘人民小酒’销售超5亿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村集体有了钱,村里配套也搞好了,村民锻炼除了健身房,还有恒温游泳馆,村集体经济就是全村乡亲的底气和靠山。”党的二十大代表、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告诉记者。

说到村庄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余留芬心中早有盘算:“振兴乡村,离不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岩博村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近几年,以岩博酒业为产业龙头,把整个岩博村的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高,杜鹃花漫山遍野、花期长等都充分利用起来,发展酒旅融合、文旅融合、体旅融合。“村集体经济做领头雁,乡亲们有技术、有劳力可以在企业就业,有想法、有资源可以自主发展民宿、农家乐、特色产业,让大家唱主角。”余留芬说。

在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村集体经济则以另外一种方式探索着“新”道路。党的二十大开幕前走上首场“党代表通道”的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告诉记者,2019年,下姜村等25个行政村抱团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互相帮扶、共同发展。这个拥有1477名党员、2.5万人口、350平方公里土地的联合体,成为25个行政村共同致富的重要平台。

打破界限,共享共建,是下姜村乃至浙江省多地正在探索的“连片发展”模式。以红高粱产业为例,“大下姜”成立了“共享酒厂”,把周围7个村分散的高粱种植、酿造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种植规范、酿酒工艺、销售渠道,有了品牌价值的高粱酒卖出了好价钱,带动各村集体增收。

“村庄还是那些村庄,人还是那些人,可思路变了、资源整合的方式变了,村集体经济就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姜丽娟兴奋地分享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之路。

  宜居宜业的乡村怎么建?

要尊重农民意愿

2021年8月,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家里话家常。面对闻讯而来的村民们,总书记对大家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乡村城镇一样好”的美好愿景有了更为具象的路线图。

“宜居宜业、和和美美,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建设实实在在的期望和要求。”党的二十大代表、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说,不仅要让农民在家门口有产业、有钱赚,还要让大家在村里生活方便、心气儿顺,“看得见的乡村”和“看不见的乡村”有机统一,形成美丽乡村和善治乡村的良性循环。

“总书记说,农村厕所革命要‘求好不求快’,特别有指导意义,乡村建设要有历史耐心,不能只求速度,还要求质量求效益,要做一件,成一件,让群众满意一件。”刘贵忠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乡村建设中坚持这条原则,开展工作就能无往不利。”党的二十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张槎街道古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秀兴深有体会。

“我们是一个城中村,2020年启动改造工程时,反对的声音很多,工作根本推进不下去。”陆秀兴带着村“两委”干部做了调研,发现村民不是反对改造,而是根本对什么是村改、为什么村改、怎么村改都不清楚。后来,古灶村的班子多次征求群众意见,调查历史摸清现状,再借鉴其他成功的城中村的改造方案,最终拿出了古灶村整村改造方案,“村民表决会上,93%的村民同意了改造方案。”陆秀兴告诉记者,改造用地中有30%作为产业用地,引进和城市中心功能匹配的产业和企业,大家在家门口就有就业机会。还规划了宗祠广场,村民们感情很深的古树、古祠堂都得以保留,“村里的人情味、乡土味还在,大家的心就不会散。”

  共同富裕的目标怎么实现?

要乡亲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听到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时,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深有感触。

化屋村曾经是乌江之畔的一个深度贫困村,群山阻隔,村民出山“手扒岩”、喝水江边背、住着茅草屋,养了猪也抬不出山。现在的化屋村,玉带般的公路在山间环绕,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旅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最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给了大量的倾斜政策和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党中央对乡村的关心关爱只增不减,所以我们的村庄发展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许蕾说。

化屋村采取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发展黄姜、黄粑、黄牛等“三黄”产业,还成立了化屋基餐饮民宿协会,村党支部带领大家一起研发菜品、规范民宿和餐饮标准,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村庄的发展成果和村民的收益紧密相连,“村民们‘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把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了。”

“虽然变化翻天覆地,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依旧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天津滨海农商银行营城支行大堂经理金慧琼是全国农信系统里唯一的人大代表,常年在偏远农村服务的她,深刻体会到金融服务“最后一米”对农村群众的重要意义。

“以前,农村网点可能只有一台ATM机,现在配置了很多STM智能机,乡村的金融服务不仅在智能化、便捷化,而且也在努力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金慧琼告诉记者,“现在办理业务大多自助化了,老人到网点办理业务,我们会提供一对一服务,决不能因为科技发展,让老年人被抛弃。”

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省上高县敖山镇副镇长唐国徽放弃深圳的创业工厂回到家乡已经第十个年头,他发现了一些“新苗头”:“过去听说我回村发展,同龄人都不能理解。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曾经的同学、朋友和我商量,能不能回村做点儿什么。”唐国徽敏锐地觉察到,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信号如此鲜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决心如此坚定,“乡村已经变得越来越令人向往,我们青年人要在这片土地上,抓住机遇,奋进青春,不辱使命,带着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