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建引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家门口驿站”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了做好这道民生题,近年来,贾河乡坚持把社会治理同党建统领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平安贾河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借鉴“枫桥式”经验,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家门口驿站”式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零距离,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仓廪实则知礼节,乡风淳则法令正。穷则思变,贾河乡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动摇,经过30年的不断努力,果树栽植适宜区全覆盖,贾河乡山地苹果已成为群众致富的金蛋蛋,全乡的果品收入已经过亿元,党群服务中心、水电路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跟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围绕群众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探索开发了“邻里通”互联网小程序,把广大群众的各类服务事项置于平台之上,让群众坐在家中以及生产生活之余,在指尖上实现政策咨询、事务办理等。创建了旨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的积分兑换超市,把“两新组织”融入社会治理、把“阳光规范”融入民主治理、把“全员参与”融入多元治理、把“五治融合”融入长效治理;开展了一批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群众向善向好、自觉摒弃陈规陋习的文教活动,坚持核心价值立新风、文明实践育新风、家风家训树新风、示范创建扬新风;组建了一支以党员中心户为主的网格员队伍,坚持长效化开展专项斗争、常态化开展法制宣传、精准化开展社会治理、法制化开展矛盾化解。

随着苹果支柱产业的繁荣发展和“家门口驿站”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推行,如今的贾河,百姓安宁,生产有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格局初步形成,每一个贾河人都富在其中、乐在其中、安在其中。

一、背景和起因

贾河乡位于静宁县南部,是静宁、秦安、通渭三县交界处,总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辖9村79社11406人,历来社会治安较为复杂,群众矛盾突出,基层社会阻力较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群众矛盾日益突出、治安环境不容乐观、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存在矛盾、弱势群体救助不到位、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日趋复杂暗藏不和谐因素、上访呈现上升局面,平安成为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抓好基层社会治理是人民所盼、百姓所愿,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乡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高质量抓好苹果产业发展为主线,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为保障,通过政务资源下沉、服务重心下移,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贾河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群众致富在家门口。作为苹果产业的优生区,贾河乡党委班子30年谋一果,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苹果主导产业不动摇,持续推行果园标准化管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截止2021年底全乡栽植果树3万亩,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果品全乡收入达1.5亿元,人均果品收入15000元,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党建链带动产业链,充分发挥党建的服务保障作用,依托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上中下游衍生的技术服务、包装加工、销售服务等全链条,成立了产业发展功能性党总支一个,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渗透到苹果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构建了“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电商+果农”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引领作用,创建支部责任田150亩、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园27亩、流转撂荒果园489亩。为规避因苹果交易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牢牢护住果农的钱袋子,全乡9村均在乡司法所的支持下成立了苹果纠纷调解室,在每年的收获季,都会发布《致全乡广大果农果商的一封信》,印制发放《果品企业常见法律风险提示》和《苹果买卖合同》样本,帮助链上村民和企业依法依规经营。依靠静宁县法院设立的“苹果产业巡回法庭”,累计化解拖欠苹果款案件13起,追回拖欠款42.5万元,保障了村民合法权益,将司法服务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二)“党群之家”,让群众便在家门口。一方面是以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整合图书室、卫生室、便民服务室、金融服务站等,对全乡9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在硬件方面再改造提升,在软件方面再规范化运行。每村配备至少1名大学生村干部,在坐班值守期间,通过主办帮办代办等方式,使村民享受“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让群众“来了能办、一次办结”,群众服务更加贴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是结合贾河乡山区广、居住分散的特点,研发推广了的“邻里通”小程序,并在每家每户的大门口都张贴了“邻里通”小程序二维码,村民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的VR模式,就能了解到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事项,事项涵盖医疗、社保、民政、教育、出行、疫情防控等常见的各方面的政策内容和办事指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门口享受即时的服务,通过这种模式,构建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让“家门口”服务成为最接地气、最有人气的“新地标”。

(三)内联外引,把服务资源聚在“家门口”。 一方面是党支部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聚焦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列出需求清单,组织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和乡村干部提出资源清单,开展双向选择、精准对接,最终形成项目清单,实施订单式服务。一方面是实施“归雁工程”筑巢引凤,聚焦发展短板弱项和产业链建设需求,将人才资源引进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着力推动优质项目落地,传统产业转型,引进德美地缘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剪岔村投资380万元建成果品分拣包装物流中心和电商销售中心,引进陇原红果品公司承包经营村集体果库,解决了全乡的果品储存难题。在每年的果品丰收季节组织开展苹果文化艺术节暨赛园赛果赛技大会,同时邀请贾河籍在外人士担任“静宁苹果推广大使”,不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扩大贾河山地苹果的品牌知名度,解决了果品的销售难问题。另一方面是由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群众工作的工作人员担任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找问题、深入群众访问题。在网格长的带领下,坚持合理诉求上门办、无理诉求上门劝,政策法规上门宣。主动向前,把村民“家门口”的邻里矛盾、垃圾乱象整治、产业道路不畅等问题解决得更好。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形成“主动为民”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围绕村民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等疑难杂症问题,充分运用协商民主平台,依靠苹果纠纷调解室、法律服务工作站、“苹果产业巡回法庭”等平台,采取诉调对接,召集协商议事会议,将琐细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无讼乡村”。

(四)培育文明乡风,让群众乐在家门口。一方面是通过党建引领,党风带家风,挖掘了一批先进党员的家风家训,为树立良好的家风、民风,凝心聚力促进贾河乡的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的以党员中心户为带头人的宗族家风家训教育帮扶活动,用道德教化乡民、化解邻里矛盾、助推产业发展;开展了“推荐一个好人,讲述一件好事,树立一批典型,启教一代后人”活动;全乡中小学生经常性开展“我说我的家风”等系列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孝德文化影响力,让好家风浸润百姓心灵,邻里能守望相助。另一方面是坚持“村民为主、人人参与、村事村管、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行“积分制”管理,按照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综合治理和特殊贡献等,制定积分攻略7大类62项,并进行积分量化,积极实行“线上积分、线下兑换”机制和“十星等级”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爱心捐款、村级办公经费等,建成线下村级爱心超市3处,通过配套研发线上爱心超市小程序,建立“积分兑换联盟”商家9家,同步开设线上“积分贾河”换购商铺10个,有序组织村民开展线上申请积分→村级管理员后台审核→给予相应积分→累计到道德储蓄银行→换购商铺兑换生成二维码→商铺管理员扫码→领取相应实物。通过线上积分,线下兑换,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同参与村社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解决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截止目前,共开展积分申请86次,审核通过67次,兑换实物51次。

(五)一键服务,把“邻里通”程序安在家门口。积极探索“综治+互联网”模式,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综治”品牌为出发点,采取“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元”,推行家庭成员微信认证登录制,研发集党群服务、技术培训、法律援助、防电信诈骗、气象服务、民俗文化、村民说事等七大功能为一体的“邻里通”小程序,将“五治融合”理念贯穿到应用功能之中,积极整合县直部门、乡直机关各站所服务职能,推进综治工作向网络关口前移,服务关口下沉,有效实现宣传引导、民意收集、问题排查、便民服务、防电信诈骗等信息化、智能化。截止目前,采集、录入村民基本信息实现全覆盖,认证用户达到3600多人。充分依托综治中心,高标准建成集调度、研判、分析、服务为一体的“邻里通”管理中心1处,设置村级“邻里通”工作室9处,配备管理员10名,已成功开展防电诈点对点宣传5663人次,办理民生实事3126件。同时,联合县政法委、法院、司法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牵头设立村级法官工作站、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等,积极推行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生活联帮、防诈联宣。通过打造“智慧综治”品牌,使“邻里通”平台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主渠道、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战场、创建无诈骗村社的主阵地、提供便民服务的主窗口。

三、成效和启示

近年来,贾河乡牢牢把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以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切入点,研发并推广“邻里通”小程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变“反应式”管理为“参与式”治理,实现政府服务功能延伸到底、治理路径畅通到底、服务触角覆盖到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良好局面。2021年全乡治安案件发生34件,结案34件,同往年相比下降36.52%,矛盾上访明显下降。通过订单式服务、积分兑换、网格化管理等,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同时,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服务群众方式得到转变,为群众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化解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群众满意度、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对推进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组织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龙头”与核心。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社会治理重心才能有效下移,社会治理关口才能有效前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村级资源进行系统挖掘与整合,有助于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助于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基层群众的民生诉求,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贾河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各方联动。社会治理新格局是一项系统性联动工程。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采取措施,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益诉求也更加多元,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已很难兼顾各方需求,“做好事落埋怨”的情况时有出现,社会治理仅靠基层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条很好地解决办法,那就是“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转变政府包办一切的思维方式,以更充沛的智慧,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想办法、做决策、办实事,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贾河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充分凝聚政府、社会组织、群众等各种主体的治理合力,鼓励和支持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寻求社会意愿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是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社会是由人民组成的,社会治理本质上需要人民的共同参与。这就意味着社会治理必然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维护和增长人民利益是社会治理的最高追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对人民利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述,更充实、更有保障、更持久地满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社会治理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本质所决定的。贾河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群众期待,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乡村治理体制和方式,推动从“管理”到“治理”的根本转变,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深化互联支撑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智能化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贾河乡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广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电子化服务平台,整合乡村级公共资源,为村民提供“家门口驿站”、“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基层组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探索建立“互联网+综治”服务管理模式,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创新,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乡村治理现代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整合全乡平安乡村视频监控系统等资源,构建从点到面、联防到户、技防到人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四联”模式,实现群众问题在线收集、群众诉求在线解决、便民服务在线办理,矛盾纠纷在线化解、应急事件在线研判,形成了联防联控、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