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管理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对提高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作背景
瑞兴园南区,是我市第一批建成的智慧安防小区。该小区位于七里河区小西湖街道兰工坪路525号;现有住宅楼21栋、房屋1387间;实际居住2545人,其中流动人口占45%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16%以上,人员构成复杂;2017年至2019年,小区内共接报刑事、治安警情12起,治安形势相对复杂,管理难度大。2019年底,我局将其作为全市第一批智慧安防小区开展建设,共安装智能门禁19台、智能车禁1台、视频监控40余路,图像信息采集设备10部。自智慧安防小区建成运行以来,小区治安形式明显好转,2020年至2021年,小区内接报刑事、治安警情3起,较前期下降明显,居民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创新做法
2019年,在探索阶段寻办法。部、省部署开展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后,针对我市建设底子薄弱、政府财政紧张等问题,我局积极学习北京、安徽合肥、贵州贵阳等地先进经验,摸索尝试符合我市实际的工作思路,先后主动与海康威视、软通技术等高科技企业及中国移动兰州分公司等本地大型企业座谈交流,有效解决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资金、技术难题。
2020年,在试点阶段起好步。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构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智慧安防小区试点建设的实施意见》,画好试点建设“路线图”;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纳入平安建设责任制考核体系,明确市级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初步形成“政府引导、警企联创、分级布建、市场化运作”的责任体系。
2021年,在建设阶段谋发展。系统总结前期建设工作经验,针对城镇老旧小区建设时间久远、技防设施相对薄弱的情况,积极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上马实施全市老旧小区智慧安防设施改造项目并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全年开工建设智慧安防小区310个,建成171个,建成小区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服务疫情防控强劲有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工作成效
(一)精准助力疫情防控。一是依托人脸识别设备,实现小区居民无接触快速进入,降低因排队登记带来的感染风险;二是通过门禁机设置可关闭、开启时间段或锁定特殊关注人员进出权限,有效防止“人员脱管”现象;三是通过后台数据碰撞检索,及时发现高风险人员,有效开展居家隔离等管控措施;四是实时汇聚前端感知设备数据,为疫情防控流调溯源、密接排查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二)支撑公安实战应用。已联网的453个智慧安防小区每天可采集动态感知数据近10.7万余条,数据实时鲜活准确。管控系统已累计采集智慧安防小区门禁数据674.9万条,过车数据97.7万条,人脸抓拍3623.7万人次,人像比对282.7万人次,已向“一标三实”推送双向核查数据10937条。
(三)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智慧安防小区门禁系统融入“刷门禁卡、人脸识别、手机App、密码验证、电话呼叫、微信小程序”多种居民身份验证开门方式,并附带楼宇呼叫、监控视频等功能,让住户的生活更便利、居住体验更好。已建成的智慧安防小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80%,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盗抢类刑事案件实现了零发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经验启示
(一)全面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要统筹“全局”和“重点”这两个方面。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纳入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统筹布局。重点加强智慧安防小区前端标准、数据传输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形成系统化一体化工作流程。
(二)全面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要坚持“分类”和“分级”这两个原则。在施行原有“新建小区、商品小区、老旧小区”的分类基础上,按照建设难易程度,坚持“三个优先”(业委会有资金、群众有意向的优先建设;规模小、投资少的优先建设;发案多、治安差的优先建设)原则,对不同条件的居民小区分级推进实施。
(三)全面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要完善“管理”和“保障”这两个领域。进一步完善智慧安防小区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管理责任与义务,建立责任倒查机制,确保建设工作长效常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尝试使用市场准入等机制手段,完善智慧安防小区运维管理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