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起因
为了全面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神,减少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的发生,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9年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在全国筛选56个全国社会化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我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城市入选试点市。
二、做法与经过
列为试点以来我市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为原则,以“重点区域和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以“制度体制完善、示范点建设、队伍能力提升、重点人群关爱、社会心理宣教、云系统管理预警”六大工程为主线,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典型示范、保障有力”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格局。
三、成效与反响
(一)高位统筹、完善体制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部门单位、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整合资源,建立卫生健康、政法、教育、宣传等部门试点工作联络员,建立信息互通共享的运行机制。成立跨部门的专家组,形成了技术指导全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将心理服务信息纳入政法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支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市教育系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内容。联合多部门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按时完成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有效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搭建平台、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84.27%的村(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县、乡、村(社区)三级平台分层次共创建113个心理服务示范基地或示范点,在全市平台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推进心理健康服务示范校建设,全市中小学、中专技校、特殊教育学校、驻市高等院校建成了心理辅导室,都配备了1—2名专职或兼职教师,开设心理课堂,有序开展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创建了15个心理健康辅导示范点,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三年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9所,成立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15家。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00%建立了精神心理科,创建了4所心理健康服务特色医院,3所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所心理健康服务乡镇卫生院,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都设立心理服务场地,为工作对象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三)专兼互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通过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数量上壮大了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人员队伍,全市培训的3673名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分别在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心理疏导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早期识别和转介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护理等专业人员数量达到742人,每年至少安排100人以上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考试培训。组建了心理危机干预队伍,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培训与现场演练,提升了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对能力。教育系统、公安、妇联、民政等部门和单位每年对社会心理工作者开展专业培训,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志愿者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团市委招募培训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100人,常年开展社会心理志愿服务。
(四)分类实施、宣教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心理宣传、心理援助服一体化、交互式、全天候的心理援助体系,开展多样化、专业化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支持、危机干预、心理热线等服务,不断满足群众的心理服务需求。发挥“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和“天水好心晴、天水市心理服务体验馆”等宣教平台作用,协同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健全了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运用报纸、电视台等,投放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开展交互式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在天水市电视台连续播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宣传短片,制作播出“天水好心晴”心理健康知识访谈系列节目及“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路上”宣传片。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组织编制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印制发放多种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科普知识宣传单。将每年10月确定为我市心理健康宣传月,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五进"宣传服务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公益讲座等系列宣传活动,全市居民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
(五)精准服务、重点人群心理服务覆盖面不断加大。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了流浪乞讨人员、公安司法监管人员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对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重点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基本建立,促进了他们社会融入、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服务等方式,在基层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心理服务项目” 、“残疾人康复及心理服务项目”、“哀伤心理危机干预示范点建设项目”、“男男同性恋者心理服务项目”为重点人群及贫困、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留守妇女、残疾人等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解等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加深入,覆盖面不断加大。
(六)线上+线下、社会心理信息化模式初步形成。“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搭建了全市统一的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主线,打造共公服务“天天好心晴”APP和客户端两个服务系统,实现了人互联网和心理服务物联网互联互通。拥有市、县、乡、村四个层级管理功能和开展心理科普宣教、咨询干预、心理测评、分析预警等四大服务体系,采取先行试点、免费开放的运行模式,暂开放46个用户端口,实现了纵向市、县(区)、乡,横向各部门、单位和服务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展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心理数据汇总和大数据分析,极大了方便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管理、社会心理预警分析。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体验馆的建成使用,填补了我市在大众心理科普体验方面的空白,让体验者通过亲身体验接受心理知识熏陶,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成为市民群众缓解心理压力的“避风港”,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探讨与评论
在实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借鉴江西赣州、浙江杭州、宁波等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全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圆满完成了国家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平安天水、健康天水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试点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涉及众多行业领域,部门职能发挥、组织协调、信息交流等还有许多短板弱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行业发展规范程度不高, 第三方购买服务政策不明晰,服务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咨询等服务价格、收费主体等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二是社会心理专业人才短缺。基层专业机构服务人员仅限于转岗培训等,精神心理门诊专业医师配备不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少、能力弱,专业人员不足。各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平台服务人员多为兼职,对重点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甄别能力不足。三是网络平台内涵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平台选址布局不合理,设备不完备,针对群众服务的可及性差。平台利用率普遍不高,与普惠性、规范化、多样化社会心理服务的模式还有一定差距。四是经费投入不足。精神卫生工作经费主要来自中央项目补助,地方财力紧张,资金扶持政策和能力不足,影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