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定止纷争 共建平安大城

——大城街道推行“1346”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

一、背景和起因

秦州区大城街道位于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活动中心,辖区具有商业网点多、三无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等特点,使得居民结构复杂,矛盾纠纷易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复杂的居民结构对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小区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使得社会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基层综治中心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为了有效解决矛盾多发且基层人员少的困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成为当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课题。

二、做法与经过

近年以来,秦州区大城街道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以实战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调解制度机制,搭建载体,夯实队伍,整合资源,强化联动,积极推行“1346”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排查并组织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00余起,接待受理群众来访200余批,化解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实现了“微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进一步夯实了市域社会治理根基。

(一)拓展“微网格”搭建“连心桥”。

2022年1月18日上午,进步巷社区中东小区居民给社区反映,楼下有一门市私自开后门通向小区院内,造成小区很多安全隐患,居民多次与房主、物业协商,但均未得到解决。社区指派网格长就此走访,引导矛盾双方换位思考,经过反复调解和耐心劝说,双方达成共识,把私开的后门恢复原样,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去年以来,大城街道全面推行“党建+微网格”模式,在原有6个大网格33个小网格的基础上,拓展延伸220个“四级微网格”治理单元,在微网格内建立功能性特色党小组,成立“红色物业”,初步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实现了网格党支部全覆盖。把在职党员充实到微网格内,加强社情民意收集、法规政策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从收集、研判、交办、办理、跟踪再到反馈,形成一张精密、精细、精准的社会治理“一张网”工作体系,全面激活微网格红色细胞。同时各微网格通过“邻里议事会”、周末茶话会等活动,邀请社区、物业、业委会共同参与,面对面倾听居民心声、心贴心回应居民关切,搭建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二)织密“三张网”筑牢“防火墙”。

大城街道坚持依法治理,在各巷道及居民楼院建立法治文化墙,积极开展普法队伍“进小区入楼院”,将居民文明公约、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标语等张贴到各个角落,建设法律图书角、法治公园、法治小广场等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开设法治学校、法治讲堂,增强居民法治意识,着力构筑队伍网、信息网、法治网相融合的“三张网”,引导居民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有效打通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2022年7月6日,奋斗巷社区居民王某与黄某的公司签订了《装修门面房合同》,黄某未按相关标准装修,双方产生矛盾,多次协商未果。经过分析,社区法律顾问律师认为在本案中合同含糊不清,若要妥善处理该事宜,只有通过协商的方式才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通过网格员及律师的多方协商,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黄某承担了相应的违约责任,赢得了当事人好评。

(三)建强“四机制”做实“大调处”。

面对新形势下纠纷多发、新型、复杂的特点,大城街道力求在机制上求创新:一是建强党建引领机制。由街道社区“大工委”“大党委”统筹辖区单位和行业领域党组织力量,辖区派出所长及社区民警兼任副书记,推行群众点单、各党组织下单、在职党员接单的“三单”受理模式,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警民联手、警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二是建强网格预防机制。充实党员、社区民警、干部、居民组长、志愿者等人员,建立网格长包片责任制,通过入户调查、交流谈心、巡查核实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动向、矛盾纠纷信息等,及时合理化解纠纷。三是建强协商“自治”机制。完善居民联席会、居民议事会、民主协商等议事平台,鼓励居民“自治”,推进实施“大事”街道统办、“小事”协商共办、“琐事”群众自办,群众矛盾由群众来解决。四是建强“多元”调处机制。充分整合资源力量,推进“三调联动”,搭建“金牌调解”等联动联调载体、调解平台,使得矛盾纠纷预警及时、咨询便捷、受理迅速、化解多元。2022年5月9日,光明巷社区接到光明小区熊某的“金牌调解”申请书。熊某病退在家的丈夫怀疑她有外遇,经常检查她的电话记录及交朋结友情况,争执一发不可收拾。“金牌调解”员赵引弟等走访邻居、分别找双方谈心,采取“冷却待机调解法”,先冷却再处置,情理法相融,待双方气消趋于理智后,再择机调解。纠纷平息10天后,“金牌调解”委员会作了回访,两口子又恢复了往日恩爱。

(四)打好“六张牌”演响“和谐曲”。

生活中的纠纷往往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不够,相互之间缺乏谅解礼让,所产生的摩擦。大城街道针对这一特征,打好组合牌、感情牌、效率牌、便民牌、担当牌、升级牌等“六张牌”,解决群众诉求。2022年6月21日,家住共和巷某小区的居民王某与与刘某因为楼道卫生一事,发生了矛盾,双方互不相让,由口角差点发展到动手。经了解,刘某于2017年因孩子上学,租住此房,由于刘某一直生活在农村,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垃圾清理不及时。街道、社区分别找两家人谈话,分析了有关法律关系和利害后果,劝导邻里双方,正确处理邻里关系,发现问题协商解决。当事人双方都表示同意,握手言和。两天后,社区对此事件进行回访,楼道卫生有效改善,邻里之间和谐相处。

三、成效与反响

(一)政治引领是关键 。发挥党建统揽作用,通过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优势,让辖区单位、驻街站所、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相互配合,同时积极鼓励老党员、老干部和德高望重的居民以及行业特长人员参与到调解工作中,共同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了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平安大城的建设的新局面。

(二)搭建平台是基础。社区作为最基层,最贴近老百姓的组织,在化解矛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设置微网格,搭建网格议事厅、居民说事点等平台,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织的触角延伸至小区楼院,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排查存在隐患的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婚恋纠纷和设疫纠纷,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化解工作,使得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理有处讲、事儿有人办,进而将一些可能会引发重大影响的案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居民自治是突破。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居民自治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法律诊所”“金牌调解室”等调解示范品牌,搭建 “律师会客厅”“居民说事点”“法律援助站”等调解平台,形成了“民生玻璃窗”、“居民议事厅”等服务载体,制定切合居民实际、群众认可的居民公约,做到有事好商量,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有效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工作新常态,有效突破基层社会治理瓶颈。

四、探讨与评论

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异常繁重,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多发趋势,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部分矛盾难以及时、顺利化解,需要依托各部门及更多的社会力量,协调配合,共同解决。“1346”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通过其及时、高效的调解方式,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源头根本上缓解和减少了社会冲突,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平安大城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力度,强化“1346”矛盾纠纷运行质效,提升专班业务水平,把综治中心运行和城市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创建和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整合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纠纷不出街社,矛盾不上交,促进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