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
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刻不容缓,只有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多举措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将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做法与经过】
大红沟镇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六个一”进一步加快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商、民事民管,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多点释放,群众的满意度显著增强。
“一榜”晒美丑。2017年首创“道德红黑榜”,在红沟寺、大红沟等村开展试点工作,制定了《大红沟镇道德红黑榜评议公示制度》。第一榜公示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自此正式开启“道德红黑榜”引领乡风促善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并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对推进我镇各项重点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道德红黑榜坚持每月“定期评”“公开晒”,在“榜”上亮美丑,以“榜”塑人心、立规矩、促善治。先后评议“道德红黑榜”112次,推动形成政府参与指导、乡村自主管理、群众积极响应的良好局面,营造了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所”储善行。2021年“道德储蓄所”正式运行,按照“储蓄义务、储蓄友爱、储蓄孝顺、储蓄诚信、储蓄勤俭”5大类60小项积分项目,实行道德加减分。按照“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方式每月评议一次,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举荐方式收集评分线索,以户为单位建立台账,发放“道德储蓄存折”定量积分,按照“组收集、村评定、镇奖励”模式定期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兑换生活日用品及其他物品。全镇8个村累计储蓄道德积分12170分,共兑换积分8015分。全镇上下形成了尊道德、守道德、人人争做好事的良好风气,有效推动了“志智双扶”,为实现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码”连民情。创新打造“村民说事码”,通过搭建“群众说事、干部解题”网上工作平台,打通“干群互动”线上沟通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同联动,从而实现以快速回应群众诉求、高效便捷化解问题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基层治理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群众通过“扫码”收集诉求、后台分流派单、问题解决服务三个环节,重点针对惠农政策咨询、矛盾纠纷调处、困难问题反映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共解决群众各类事项40余件。
“一约”树新风。2021年,我镇积极和上级民政部门沟通协商,结合村情户情民情实际,指导各村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实化具体化村规民约》。为确保《村规民约》符合实际,取得实效,我镇坚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运用边试点、边规范、边完善的“三边”措施。在《村规民约》制定上推行“突出两个重点、遵守三个原则、注重两个环节”的“232模式”,通过试点总结提炼,促进全面提升。用“一约六会”强化规则意识,维护公序良俗,逐步规范村民言行,约束自我。自《村规民约》实行以来,村子里吵架的少了、赌博的没有了,邻里和睦了,村民自觉遵纪守法、依法依规办事,村风民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更强了,有力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一站”育文明。始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全镇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组建了理论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化解、时代新风传播、爱心公益奉献等九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451名,建立“线上+线下”双向运行机制,构筑了“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截至目前,点亮心愿600余次,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70余次。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组建“马背上的普法小分队”,走进牧民圈房帐篷,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打通宣传教育“最后一米”,有效夯实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党在牧区的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一网”强治理。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网格化+十户联防”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将网格工作做实、做精、做细,制定“联户长工作手册”,明确工作职责。借助网格员“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每月常态化开展基础信息采集、重点人员管理、情报信息搜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疫情防控摸排、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全镇划分53个网格,60名网格员、16名治安户长协作配合,深入组户、服务上门,切实有效把问题解决在镇域,把矛盾消除在萌芽,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难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今年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起,办结信访问题10件,办结率100%。
【成效与反响】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坚持党建引领,构筑政治堡垒,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不断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推动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大红沟镇通过“三治融合”的实践,回答了乡村治理中“谁来治”“怎么治”“治什么”的问题,“治”出了社会活力,“治”出了和谐有序。
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建立了《村规民约》+道德红黑榜引新风促善治制度,用《村规民约》约定彩礼金额、婚白事新规、垃圾转运费收缴、矛盾纠纷调处等多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新规,逐步规范村民言行,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约束,逐步形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村风民风。
群众主动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引导群众养成主动参与、主动议事的习惯,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提、自己议、自己管、自己评”,让群众的参与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群众成了社会治理的“主角”,实现了“自己的事”由别人说到“自己说”、“由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的转变。
党群干群凝聚力进一步厚植。以解决群众问题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村民说事码”的推广运用,“群众说事、干部解题”的工作机制,科学、依法、规范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等使群众对党组织的工作更加理解支持,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探讨与评论】
村民自治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就是依靠自身充分发扬民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村民法治是基层治理的有力保障。基层依法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规范村干部行为,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就需要不断提升村“两委”干部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村民活动广场、村组大会等开展法治讲座,大力培育农村“法治带头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村民德治是提升基层治理的“软实力”。我们要加大弘扬社会正气,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村规民约》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机械强硬的制度,它承载了道德的要求、美德的义行,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促进,才能真正使得《村规民约》在农村体现为人民群众真心尊崇的良法,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