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民勤县常住人口17.8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4.78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7.8%,高出全省10.78个百分点,高出全市10.64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3.22万人,占总人口的18.03%。据测算,2025年全县老年人口将达6.47万,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照护服务刚需凸显,社会养老供给压力不断加大。为积极应对全县人口老龄化挑战,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民勤县严格贯彻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夯基础、补短板、促服务,逐步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为补充、智能为助推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做法与经过】
一、优化布局,让“养老服务跟着老人走”
民勤县聚焦深度老龄化区域和湖区等经济发展特殊区域,紧盯特困、经困、留守、空巢及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机构分层分类、城乡合理布局、环境适老宜居、资金效益最大、循序稳妥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构建城乡区域相协调,居家社区机构相融合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做到“机构跟着老人走,让服务触手可及”。
着力发挥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性作用。筹集资金572万元,实施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立家庭养老床位482张;打造全县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设置养老服务站19个,服务人员106人,由4家公办养老机构和3家养老服务公司对全县1265名特殊困难群体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助餐助洁等上门服务。
着力发挥服务驿站“托老所”作用。整合乡村中小学等闲置资源,建设了14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驿站,为居住在家的特困、经困、残疾、空巢、留守、优抚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对象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十助”服务,切实将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有效实现了“替政府分忧,代儿女尽孝”的工作目标。
着力发挥养老机构支撑性作用。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和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薛百敬老院、苏武敬老院、西渠敬老院分别辐射服务环河片、坝区片、湖区片特困、经困、困难残疾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空巢(留守)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对象,提供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服务,补齐农村养老设施短板,促进城镇均衡发展。建成投运东湖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区特困、经困、留守、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助集中供养、日间照料、助餐送餐、康复护理、居家社区等养老服务活动。
着力发挥医养结合补充性作用。整合三雷敬老院、残疾人托养中心等资源力量,引进第三方建成民勤县康德医养院,配备护理床位120张,填补全县医养结合和精神疾病专业医疗机构空白,彻底解决精神智力等重度残疾人员无法在“家门口”集中供养的难题,使“机构+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全面实施,同步面向社会开展精神卫生治疗康复服务。
着力发挥智能养老助推性作用。采用信息化、网格化、互联网+ O2O 的创新型智慧养老云服务模式,建成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为全县分散特困、经困等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四个一”为主的差异化按需服务,夯实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智能科技融入应急救援全过程,实时监控老人心率、血压、血糖等常规身体指标,适时分析老人身体状况,全面提升老人紧急救援智慧保障能力。
二、健全机制,以制度落实促服务提质增效
完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让需求与服务精准匹配。在东街日照中心建设全县老人能力评估中心,设置“起居评估”、“饮食评估”等六大功能评估区,聘请有资质人员组成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指导组,对全县老人健康、能力做出精准评估,为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科学确定和及时调整老人护理等级和服务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集中供养激励机制,坚守特困人员安全底线。建立工作专班,定期摸排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残疾人、建档立卡边缘人口等重点预警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建立特殊困难群体重点人员(失能、半失能分散特困和“四差”人员:监护服务差、自理能力差、精神面貌差、生活环境差)信息库,福利中心定期组织开展动员攻坚行动,采取全程接送,免费体验伙食住宿,实地参观生活环境等方式引导入住;社会组织服务人员在上门服务时充分利用“熟人”因素开展常态化动员工作,对成效显著的社会组织及其服务人员给予奖励表彰。激励重点对象及时入住供养机构,提升生活质量,助推乡村振兴。
完善创新资金运行机制,保障养老服务高质高效。积极构建资金安全运行机制,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居家和社区服务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统筹安排中央、省级困难群众补助资金的2%,按照100元/人·月的标准,为贫困残疾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购买第三方服务;县级财政专项预算资金支持,用于云平台升级改造和养老机构、服务驿站工作人员薪酬待遇。
建立走访探视登记制度,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建立监护人、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定期走访探视分散特困人员探视制度和探视登记制度,要求监护人至少每天探视1次、村干部至少每周走访1次、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至少每月走访1次,并按照要求进行探视登记,确保及时掌握特困人员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签订5方协议,理顺照料权责关系,多维发力、切实筑牢特困人员保障网。
三、创新服务,让养老服务有热度有温度
社工先行,让老年人享受更好服务。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助推养老服务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出台奖励政策等方式增加持证社工人数,培育本土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在西渠、重兴、大滩、苏武、收成5镇建成省级示范社工站。全县社工秉承助老、爱老的服务宗旨,关注空巢、独居残疾老人群体,围绕“身心社灵”开展个案服务、广泛参与居家照料、社会参与、社区照顾、巡防关爱等工作,将社工服务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智慧养老有机融合,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爱心食堂,让老年人吃出幸福味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采取“党支部主导、多渠道争取、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先后建成上案等14个爱心食堂。爱心食堂秉承“老年福利公益”功能属性,秉持“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实惠”理念,为辖区低保、残疾、留守、高龄等老人群体提供经济实惠、热情周到的用餐服务,爱心食堂不仅解决了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而且让外出工作子女更加放心,得到群众一致认可和赞扬。
老年公寓,让老年人实现就地养老。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到养老机构养老的客观实际,大滩镇与时俱进创新思路,通过改建新农村社区楼房及设施设备建成乡镇老年公寓。安装外挂式电梯,配套家俱家电等设备,进行户外无障碍设施改造,将专业养老服务引入社区,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居家或在家门口养老的心愿。
四、科技赋能,让养老服务插上智慧翅膀
以兜底线、保基本、扩普惠为重点,建成民勤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坚持将“资金+物资+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和“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应急救助方式融入智慧养老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智慧”和“实效”,采取“机构+公司”“驿站+社工”等线上线下服务模式,高标准落实“七化”措施,精细化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关爱网。
服务布局网格化。持续优化“县城枢纽,区域基地、社区载体”网络服务布局,以县城云平台为服务总枢纽,在养老机构和综合养老中心设置区域服务基地19个,在养老服务驿站和爱心食堂设置服务站点64个,安排专人提供专业服务,并购置车辆确保服务实效。组织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第三方服务机构、社工站等组成管理服务队伍,做到县镇村“有场地开展服务,有人员提供服务,有制度保障服务”的良性工作机制,切实实现了“一刻钟”服务目标。
服务对象多样化。云平台将分散特困、经困、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寡老人、高龄老人、优抚对象等12类1.3万多名群众作为民政服务对象,并将各种生活照料中存在问题的困难对象全部及时纳入平台服务,努力让所有有需要的困难人员都享受到智慧养老政策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服务内容差异化。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按照“靶向发力、精准服务”的原则,将服务频次与强度和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情况、监护情况、环境卫生等实际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加大对环境卫生差、监护能力弱的对象的服务频次和强度,提高服务资金使用效率。将服务对象划分为A1、A2、A3、A4、B、C等6类,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标准和补贴,确保养老服务精准高效。
资金统筹人性化。按照“县级统筹、兼顾各方、按劳取酬”的原则,统筹特困人员70%的护理费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剩余的30%护理费发放给监护照料人,有效调动了了监护人的监护照料积极性,并主动参与配合第三方机构服务,共同做好特困人员监护照料工作。
服务过程标准化。服务对象及家属通过拨打云平台热线电话5812399(或通过腕表、手环、老年手机、一键呼叫器、微信呼叫、APP、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向坐席人员提出服务需求,坐席人员按照老人的需求和地点就近向相应服务公司派发服务工单,15分钟内服务机构安排相应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通过扫描下单、开始服务、上传照片等程序完成服务,且服务过程规范标准,流程可追溯。
监督管理常态化。按照通过扫描老人专属二维码确定老人身份是否准确无误、通过核对上传的服务地点定位确定服务场所是否准确无误、通过核实服务开始时间和服务结束时间确定服务时长是否达标合规、通过核对上传服务照片确定服务质量是否达标规范、通过电话回访确定服务对象是否满意的“五通过五确定”工作法,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监管,确保服务有效落实。
绩效薪酬科学化。按服务公司工作完成情况按月拔付90%的服务费,每季度综合考评1次,考评结果直接用于支付剩余10%的服务费及终止或继续履行合同的依据。通过严格考评,有效传导压力,保证服务质量,确保服务对象满意。
五、助力乡村振兴,拓展农村老人照护服务范围
紧盯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助餐助浴。针对农村留守、高龄、空巢老人用餐服务短板,着力构建助餐服务网络,至目前,全县共有14个服务驿站(爱心食堂、日照中心)提供助餐服务,累计开展助餐服务2.8万人次。针对特困人员等常年无法洗澡的实际,依托4家养老机构洗浴设施,对接社会组织和社工服务力量,为全县792名分散特困人员提供助浴服务。
精准评估对象,稳步推进适老化改造。抽调专门力量对全县分散特困、经困、失能、残疾等5090户开展走访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联合中标单位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等五方面制定一户一方案,严格工程标准确保改造质量。
理顺价格机制,切实实现应住尽住。充分发挥特困供养机构公益属性,联合发改部门出台优惠收费政策,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将敬老院剩余床位向经困、残疾等困难群体开放。对经评估认定的经困、失独、低边、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对象经审批确认后,按照发改部门确定的抵偿收费标准动员入住;对部分确实无力承担全部费用的特殊人员,按照“自己出一点、民政助一点、机构免一点”的思路补齐费用,实现所有有意愿有必要集中供养的特殊人员应住尽住,应养尽养。
健全关爱制度,确保留守老人安享晚年。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为目标,把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行动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切口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实践载体,聚焦全县农村留守老人“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服务供给,落实帮扶措施,促进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关爱服务普遍开展、尊老敬老氛围更加浓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成效与反响】
民勤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部署要求,加大政策创制,强化资金投入,推进养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全县养老服务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建成智慧养老服务中心1个、公办养老机构5家、康养医养机构1家、养老服务驿站14个,完成适老化改造482户。居家社区养老共累计完成保洁、助餐、助浴等服务18.6万人次,补贴金额269万元。全县养老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探讨与评论】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面临重大社会问题,民勤县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人口结构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老龄化进程快等特点。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民勤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相关部署要求,将办好养老事业作为践行为民初心的重要内容,老年人权益保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下一步,要在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丰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强化康养医养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专业养老队伍以及健全综合监管制度等方面上下功夫,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享为目标,以兜底线、保基本、扩普惠为重点,着力完善以信用为基础、质量为核心、监管为保障的服务管理体系,坚持兜底与普惠兼顾、公办与民办并举、规模与质量并重、供给与需求相符,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