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年来,金塔县城市社区以深入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为突破口,创新性开展了“门房革命”,经过改造提升,把小区门房打造成了宣传党的政策、联系服务群众的红色前沿阵地,激活了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了教育管理、为民服务、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案例正文】
一、背景和起因
金塔县城市社区管委会下辖东南街、西南街、东北街、西北街四个社区,总面积8.75平方公里,共有居民20517户,44614人,居民小区119个,楼栋493个,居民小组120个。近年来,西南街社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为抓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创新性开展了“门房革命”,对辖区内小区门房进行改造提升包装,以“580先锋在线”为载体(“580”为“我帮您”的谐音),进一步下沉服务资源,依托门房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等10大项服务活动,使原来传闲话、冒“杂音”的是非之地,变成了学习教育的“大课堂”、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便民服务的“前哨站”、维护稳定的“安全阀”、社会治理的“加油站”,有力助推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进程。
二、做法与经过
(一)延伸宣传触角,创建学习教育“大课堂”。城市社区探索培育全科社工,下沉服务资源,把门房这个群众进出小区的必经地,打造成集红色讲堂、法治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学习教育阵地,组建由党员、老干部、热心居民等力量组成的“580先锋队”,每周定期在小区门房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惠民政策解读、禁毒、反邪、防疫、防诈骗等知识宣传,引导教育广大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使原来传闲话冒“杂音”的是非之地变成传承红色基因、了解惠民政策、普及各类知识的“大课堂”,进一步拓宽了宣传服务新渠道,展现了门房的新动能、新气象。
(二)健全工作机制,开辟社情民意“集散地”。社区推行网格长制,建立支部委员包网格、网格员包小区、小组长包楼栋、楼栋长包单元、单元长包住户的“五包”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收集社情民意、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定期在小区门房内召开民情恳谈会,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所盼。发挥小区门房“快递驿站”的作用,对群众诉求,能解决的现场办结,不能解决的协调共驻共建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动解决,小区门房既是小区居民的“发声地”,更是解决小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终结地”。今年以来,城市社区依托门房先后解决居民诉求事项138件,其中协调有关部门解决114件,“零距离”的贴心服务、“零缺失”的关爱帮扶,使居民群众“怨言”减少了,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诤言”多了,进一步畅通了民意诉求的渠道。
(三)整合服务资源,建立便民服务“前哨站”。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各方共识,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依托“甘肃党建·社区e家”信息化平台,落实“五联双报到”制度,激励辖区169个党组织和1578名双管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各小区门房为支点,组织“580先锋队”中的五支服务队,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完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整合驻社单位党组织和双管党员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特殊人群帮教、疫情防控等暖心服务380余场次,进一步凝聚了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下沉网格员力量,依托各小区门房,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收集、低保救助、养老认证等事项统一纳入为民服务事项,每周二和周四集中开展咨询、援助、协办、代办等服务,实现服务地点、服务事项、服务人员三延伸,最大限度地方便居民办事。今年以来,服务辖区独居、高龄、残疾、困难、涉邪、涉毒等人群2800余人次,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
(四)聚焦网格治理,拧紧维护稳定“安全阀”。坚持以党建统领一切工作,将支部建在网格上,构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小区”“党员中心户+楼栋”“党员+群众”的管理网络,以“小网格”服务“大治理”。实行“多网合一”,压实网格员责任,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实现网格化治理全覆盖。依托“门房革命”持续深化拓展“580先锋在线”党建品牌,不断壮大“小喇叭”宣传队、“小红帽”巡逻队、“活雷锋”服务队伍,向辖区居民普及安全、禁毒、法律法规、疫情防控等知识,每天对各小区楼院、背街小巷进行巡逻,排查各类隐患,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形成了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构建了和谐宜居的小区。
(五)厚植德治根基,打造社会治理“加油站”。城市社区在实施“门房革命”中,注重发挥德治“亮色”作用,建成了德孝长廊、平安文化墙、楼道家风家训文化墙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阵地,潜移默化引导居民群众讲文明、守道德,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由楼院网格党支部牵头,组织各网格中的秦腔自乐班、艺术表演团体、民间艺人表演队等组织,在小区内开展文艺排练及表演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用党的“好声音”传递爱党爱国“正能量”。进一步完善自治章程和“两约”,倡导简约适度的红白喜事礼仪,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同时,社区依托门房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通过“讲、评、帮、乐、庆”等文明实践方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注重身边好人好事的挖掘,选树了一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尊老爱亲的先进典型大力进行宣传,放大“好人”效应,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常态。
三、成效与反响
(一)“门房革命”实现了从“陌生人”到“朋友圈”的转变。小区必经地,服务第一线,社区不断深化“门房革命”,在辖区119个小区门房报刊架摆放了红色书籍、报刊等,方便党员群众随时学习党的政策和各类知识,同时,定期在门房内组织小区居民召开民情恳谈会,与居民拉家常讲政策、说问题听建议,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常态化在小区门房开展政策宣传、健康义诊、节目编排、各类知识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邻居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是“最熟悉的朋友”,使小区门房变成了组织引导广大党员与居民群众结对子、交朋友的“连心桥”。
(二)“门房革命”实现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立足社区实际,本着“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服务共抓”的原则,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建立“需求清单”,结合驻社单位、在职党员优势特长建立“资源清单”,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形成“服务清单”,按照居民点单、党员接单、社区评单的形式,给予群众“保姆式”关怀服务,引导越来越多的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让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真正实现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
(三)“门房革命”实现了从“志愿服务”到“治理服务”的转变。“门房革命”坚持以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为出发点,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老弱病残帮扶、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确保了隐患在网格排查、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以志愿服务解决居民多元化需求,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也带动了小区党群实现自治管理,成为引领楼院自治的核心力量,使问题在“有商有量”中得到解决,实现了从“站着看”到“一起干”,下活了多元共治“一盘棋”,从单一的“社区志愿服务”向“社区治理服务”延伸,为打造现代化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门房革命”实现了从“陈规陋习”到“乡风文明”的转变。宜居环境是铺陈乡风文明的底色,社风民风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实施“门房革命”以来,社区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让居民群众享受生活的乐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有效发挥了“德治教化”作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多内容、多角度开展传思想、传道德、传文化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让居民群众从“文明实践”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居规民约的规范、生活礼仪的教化,引导辖区居民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城市文明,提升城市德治水平,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凝聚起了强大的基层力量。
四、探讨与评论
实践证明,“门房革命”是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有力助推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一)开展“门房革命”,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正面声音不响亮,各种杂音就甚嚣尘上;党的色彩不鲜明,其他杂色就乱花迷眼。开展“门房革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使门房成为传播党的“好声音”的“主阵地”。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破解新时代基层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二)开展“门房革命”,必须符合居民需求。“门房革命”要想取得真正的实效,就必须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落细落实落到位,着力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主动、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让社会治理效应看得见摸得着。
(三)开展“门房革命”,必须引领价值取向。价值共识是基层治理的内在驱动力,不同群体之间有着多元化的价值诉求,部分群众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形成社会治理合力。要坚持文化建设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将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建中,通过引领价值取向,培育文化共同体,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汇聚社会正能量,激发社会治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