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线,以构建全科网格网格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聚集多方力量、多方资源,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逐步实现了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的社会治理目标。
一、深化网格化治理,筑牢基层治理之“基”
按照全县“一张网”理念,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建设标准化网格工作体系,全面实现“多网合一”“一网治理”。
一是做优基础网格。坚持全县“一张网”,优化整合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建设全科网格,实现网格全覆盖。目前划分一级网格15个、二级网格89个、三级网格663个。鼓励支持各乡镇结合实际,创新实践,探索形成了“小网格”大治理、“警务+网格”等特色做法。
二是做实网格队伍。按照“1+1+N”的标模式,一二级网格设置专职网格长 1 名,三级网格设置专职网格员1名和专业网格员 N 名,实行责任捆绑,推行组团式服务、联合式治理,提高网格工作的时度效。共配备专职网格长104名,网格员663名。着重提升网格员队伍整体素质,每季度开展全县网格员业务技培训,通过常态化开展培训,切实提升全县网格长、网格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做细网格职责。制定下发《瓜州县网格员管理办法(试行)》《网格长工作纪实手册》《网格员纪实手册》,明确“责任单”、“任务表”,指导各级网格长、网格员全面做好排查情况、巡查隐患、走访重点人员、收集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为民代办服务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信息员、情报员、协管员的作用,打造了“有事就找网格员”的服务品牌。
二、聚焦网格服务,凝聚社会共治之“力”
以党建为引领,以社会共治为目标,将各类力量聚集到网格中来,不断增强网格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按照支部建在网格的原则,推进网格党支部建设,创新构建“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紧密衔接,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一个网格。创新开展“红色物业”党群融合共建,推动党组织引领破解楼院小区物业管理难题。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调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利用“甘肃党建 社区e家”进行在线报到,积极参与社区“五联双报到”,推动党群工作互融共促。形成“组织亮旗、党员亮岗、网格亮责、物业亮牌”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是聚集专业力量。充分发挥政法系统、群团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在全县组织开展“八进”网格活动,统筹安排全县200余名专业力量下沉15个乡镇进村进社区进网格,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传等服务。各部门将各自工作职能与网格化治理深入融合,逐步形成了“法网”“检网”“警网”等多网融合,依托基层“微网格”做出“大文章”,实现“大治理”,使社会稳定的底板更加牢固,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三是提升网格效能。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统筹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组织等社会力量和其他主体形成“多元”共治力量,充分调度群众和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村社区成立协商议事平台,将网格内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通过议事平台进行公开议事、评事,做到“小事大事有人管,难事愁事有人问”等经验做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治理之“效”
用好用实信息化平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全要素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
一是日常工作信息化。按照群众诉求随手报、辖区网格立即办、处理进度随时看、满不满意随时评、政策法规随时知的工作思路,成功打造了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微网格·大治理”智网瓜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平台共分为群众端、网格端两个端口,群众端设置诉求服务、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建言献策及政策法规宣传等5大功能模块;网格端设置民情事件、网格员事件、日报上传等3大功能模块。通过平台深化应用,实现了“群众报、网格办、中心管、部门帮”的良好互动局面,群众知晓率、使用率、满意度逐步上升。
二是研判预警信息化。依托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综治信息平台、联勤联动系统、命案预警系统,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基础信息,收集社情民意,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全要素信息化。平台对录入的事件、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等实行智能评级、提醒督办,确保了重要信息得到及时处理、重点人员得到及时走访、重要事项得到及时掌握,形成“网上收集研判、线上分类处理、线下督查整改”的工作模式。
三是治安防控信息化。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全县15个乡镇83个村(社区)全部设立“雪亮工程”视频调度指挥室,并配备专门管理人员,每天开展视频巡查,着力防范辖区治安隐患。同时,依托“雪亮工程”联勤联动系统APP,可通过平台对全县网格员随时进行视频调度,实时掌握网格员工作情况及辖区安全情况,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