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镇西郊社区“1+5+N”社会治理模式推进 基层社会治理互融共治

内容概要:

近年来,陇西县巩昌镇西郊社区党委依托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势,抢抓国企改革机遇,立足破解“三供一业”移交、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难题,以平衡“念旧情怀、兴新文化”和“守老工业基地、建新时代西郊”两个关系为抓手,探索推行“新老+融处方”模式,精心构建“印象西铝·平安西郊”综治融合体,夯实“大堡垒”,做优“软服务”,撬动“大治理”,主动创新社会治理思路,做强做优网格管理。以“党建引领、五社联动、互融共治”的思路,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和“1+5+N”社会治理模式(“1”即以党建为引领,构筑“治理联合体”;“5”即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业委会等)、社会企业(物业企业)、驻社区社会单位与驻社居民“五社联动”;“N”即综合运用综治中心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五治融合”、健全稳控长效机制等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努力把社区打造成有情怀的思想引领阵地、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平台、有品质的安心宜居家园。

背景与起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高社区治理社会化水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区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由于管理体制、基层工作力量有限等因素限制,社区治理也存在着各企事业单位各自为政、社区服务不足、群众矛盾激化等突出问题。社区治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理念和机制的创新。巩昌镇西郊社区位于陇西县城以西城乡结合部,2002年依托原国内三大综合性大型铝加工企业之一的西北铝加工厂(军工代号113厂)职工家属生活区成立,辖区居民大多为50年代西北铝建厂时从河南、东北、山东等地乔迁而来,人员结构复杂。社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所在地,特别是铝厂改制后,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严重、无业人员较多,因个别吸毒、信教人员而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频发。

如何将社区居委会、企业、单位、物业公司、业主等资源整合起来?如何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如何更直接地倾听社区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了破解上述难题,近年来,社区党委依托老工业基地资源优势,抢抓国企改革机遇,立足破解“三供一业”移交、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难题,以平衡“念旧情怀、兴新文化”和“守老工业基地、建新时代西郊”两个关系为抓手,探索推行“新老+融处方”模式,精心构建“印象西铝·平安西郊”综治融合体,夯实“大堡垒”,做优“软服务”,撬动“大治理”,主动创新社会治理思路,做强做优网格管理。以“党建引领、五社联动、互融共治”的思路,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和“1+5+N”社会治理模式(“1”即以党建为引领,构筑“治理联合体”;“5”即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业委会等)、社会企业(物业企业)、驻社区社会单位与驻社居民“五社联动”;“N”即综合运用综治中心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五治融合”、健全稳控长效机制等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努力把社区打造成有情怀的思想引领阵地、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平台、有品质的安心宜居家园。

做法与经过

一、贯穿“一条主线”,“大党委”构筑“治理联合体”。社区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主线,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以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辖区企事业单位为两翼,组建成立社区“大党委”,落实“大党委”会议、联席会议两大议事制度和“契约化”“三单制”“双报到”“网格化”等工作机制,做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有效覆盖。以群众关切和需求为切入点,持续发挥“大党委”在基层治理中“强引擎”作用,协同辖区企业、学校、医院、物业、派出所等企业事业单位,积极构建“治理联合体”。坚持社区党委主导,驻区单位共同发力,聚集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让党建引领治理服务有效覆盖,让企业、职工有权议事说话。先后协商解决了“三供一业”遗留问题、国有企业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60余件。同时,深入推进“党群连心线”工程,建立“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深入开展“四百”(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在教育引导、就业服务、纾困解难等方面进行重点服务管理,有力推进“大平安”建设,全面保障维护社会大稳定。

二、聚力“五社联动”,“大互融”连接“共治服务链”。在社区党委领导下,有序推动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业委会等)、社会企业(物业企业)、社区单位与社区居民“五社联动”,持续深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通过社区与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西郊派出所等单位联合,建设全覆盖无死角视频监控平台,设立社区监控室、警务室,积极发挥西北铝电台平安广播宣传作用,形成社区与辖区单位、企业齐抓共建新格局,特别是对辖区内闲散青少年、刑满释放、社区矫正、涉邪涉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进行联合管理,实现社企力量从“各扫门前雪”到“抱团作战”转变,“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二是聚力治安巡查整治。社区与西郊派出所、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润通物业公司等联合开展社会治安巡查。集中开展整治聚众赌博、交通劝导、安全生产及清理乱搭乱建、楼道内长期乱停乱放自行车、占用消防安全通道摆设、枯树清理等专项行动,着力开展社会治安宣传,推进治安防范工作有序开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案(事)件发生。三是强化“回应型”治理。充分发挥协商议事会、人大代表工作室、社区团委、退役军人服务站等作用,新建“党员驿站”4个,设立民情信箱4个,组建“西铝大妈”志愿服务队2支,划分党员示范楼(院)21个、党员责任区13个,联合开展秩序维护、心理疏导、帮教宣传等活动。盘活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物业服务,保障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退伍军人“光荣院”建设、联建提升西铝中学教育质量,规范综合交易市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学就医、养老服务、物资保障,有限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各单位企业组织始终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开展全链条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探索与实践,有效推进了民生服务良性运转。四是深化文明社区创建。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文明社区创建作为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六传六习”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文化长廊和主题公园,弘扬文明新风,雕琢社区品质。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定居民公约,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明交通劝导、卫生环境整治、新风正气涵养、道德讲堂等活动。广泛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户”“优秀志愿者”等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引领社区风尚,加快形成和谐文明新风。同时,由社区党委牵头,辖区单位积极协同,发动社区居民文艺组织合力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增进与居民的情感交流,共倡文明新风的良好局面。西郊社区于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社区”。

三、筑牢“多元壁垒”,“大平台”搭建“治理新格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和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做到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不断提高社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一是规范建设综治中心集成服务平台。坚持把社区综治中心建成推进社区综合治理的中枢机构,积极推行线下“一站式”和线上“一体化”服务,按照“六室一中心”的标准,设置综合办公室、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警务室、视频监控研判室、心理咨询室和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同时,精心打造集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政救助、社会保障、人大代表工作室、协商议事室、儿童托管“七彩小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便捷服务。二是推进网格化科学管理。按照“定格、定网、定人、定岗、定事、定责”要求,有序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社区治理高度融合,以网格科学划分为基础,根据地域关系,把社区划分为4个大网格、9个中网格和97个小网格分区管理,由社区综治信息员、社区党员、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人员担任网格员。将55名志愿者、97名楼长常态化纳入到网格点中,培养为在社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一支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要力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服务不出格”,立足“小网格”、融入“微服务”、推动“大治理”的目标。三是持续深化“五治”融合。综合运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等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做到在“政治”上以政治强引领,筑牢党组织堡垒,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在“法治”上以法治强保障,提升法律需求普及度、法律强制约束度、法律触手覆盖度;在“德治”上以德治强教化,坚持以文养德、坚持以美立德、坚持以规促德,提升文明治理水平;在“自治”上以自治强活力,以居民自治、政协协商、借力共治、共驻共建为抓手,搭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议事、民主议事平台;在“智治”上以智治强支撑,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打好为民服务“最强组合拳”,画出社区治理“最大同心圆”,探索以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新时代社区基层治理新篇章。四是健全稳控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九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五包五带+双挂钩”机制、重大矛盾纠纷互动协商和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涉稳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对辖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化解。将集中排查调处和常态化排查调处有机结合,社区“两委”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每周进行大排查,半月一汇总,一月一报告,按照“倾听、受理、沟通、调处、化解”五步调解法,抓实“预防、排摸、化解”三项措施。以“民事直通车”为载体(即一本<民情笔记本>、一单<民意报告单>、一簿<民声登记簿>、一书<民事办理书>、一会<民心沟通会>),以网格员为骨干,组织他们深入居民家中,谈心交心,宣讲法律知识,指导依法维权和调解居民中的家庭矛盾、婚姻矛盾、邻里矛盾等各种矛盾纠纷,向相关居民发放法律服务手册,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坚决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群体性信访事件发生,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成效与反响

近年来,通过探索推行“1+5+N”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群众政策法规水平、社会和谐稳定程度、倡文明树新风风气实现了提升,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通过社区“大党委”统领,整合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业委会等)、社会企业(物业企业)、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等资源,形成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部门协作联勤、治安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传、重点人员联管等社区治理共同体,共同担负起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区发展的责任,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社会和谐稳定程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全面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早发现、不激化、不升级,确保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严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治安案件发案率,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三是社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通过“五社联动”,共同开展文明创建、法治宣传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对改陋习、倡文明、树新风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认识,引导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增强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行动自觉,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和尊老爱幼、孝老敬亲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居民文明程度,推动了倡文明树新风风气的全面形成和不断升华。

四是社区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社区党委的协调下,联合西北铝及西郊物业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出设备、出资金、出人力。组织发动群众500人次清理公园杂草垃圾,栽树20000株,增加活动设施30余套,把原先无人问津的公园改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老工业基地历史文化长廊,成为居民休闲活动的首选之地。辖区内乱搭乱建、楼道内自行车乱停乱放、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居民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文明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探讨与评论

基层社会治理以解决大多数群众困难、服务大多数群众为主旨,倾听民情民声,以为民服务为基点,转变服务理念,社区人员变被动服务、坐等服务、“衙门办公”模式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实现有效服务由“小”变“大”,真正将服务理念与服务能力及居民实际需求对接,在特色化、个性化服务中提升了社区现代治理和服务能力,变“大水漫灌”为有的放矢,着重解决就业、就医、就学、治安、文化、环境等问题。

通过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多元搭桥互融共治,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但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思考。一是完善综治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建了手持终端、有线专网、公安信息“三位一体”的数据网络,管好用好“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定西综治”APP平台,使基层平安建设管理人员更加便捷地采集数据,在第一时间将收集到的有关矛盾纠纷、治安安全隐患等方面信息进行采集输录和报送,并及时反映和协调利益诉求,提高处置办理信息的效率,切实提升平安建设信息化水平,让基层社会治理加快驶上“信息快车道”。二是促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以平安社区创建为契机推进“党建网格”“民政网格”“治安网格”等多网合一,互融互促。把支部建在网格上,组建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把网格党员优先发展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先锋队。由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协调抽调单位、辖区内单位的力量加入到网格化管理。聚焦精神病人、流动人口、重点信访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邪教人员等重点对象并纳入网格点管理,划分到每个网格员,各负其责,各盯其人,尤其是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做到了一对一管理、一对一帮扶、一对一服务,实现了上下联动、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科学管理。三是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以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主旨,以强力推进“五社联动”、“五治”融合为主措,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不断探索创新机制体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水平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