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矛盾纠纷排查化解“441”模式 坚决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内容摘要:礼县白关镇聚焦“四个环节”,抓好“四个强化”,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出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441”模式,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多途径排查矛盾纠纷,分类施策化解,多元化稳控等方面着手,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多元化,进一步健全了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充分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确保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不上交”,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矛盾纠纷和各类案事件的发生,辖区治安环境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一、背景和起因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是市域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将“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作为11个试点项目之一。礼县白关镇按照市域社会治理总体要求,针对辖区内近年来矛盾纠纷较多,排查化解不顺畅,命案时有发生等社会治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充分坚持政策法律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441”模式,即聚焦“四个环节”,抓好“四个强化”,达到“一个效果”。全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思路举措,采取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双向联动、层层传导、全面铺开的办法,高起点谋划,着力夯实和改进新时代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多措并举,多元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为辖区社会面持续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二、做法和经过

(一)聚焦责任落实环节,强化组织领导。

化解矛盾纠纷,责任落实是关键。白关镇紧盯平安礼县建设目标任务,严格落实《礼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职责制度及问责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成立了白关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命案预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各村党支部签订了《平安建设考核责任书》,分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命案防控工作责任,完善三调联动机制,明确乡镇、村、网格员层级职责,压茬推进责任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跟踪问效,分管领导督导调度、亲自参与,镇直各部门各司其责、主动作为,各村委会、各级调解员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面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命案预防工作落实落细。

(二)聚焦线索收集环节,强化排查摸底。

化解矛盾纠纷,线索收集是前提。白关镇布设动态排查“三条线”,建立触角广泛的嗅探网络,通过派出所的处警记录、村干部的报告、网格员的信息等多种方式,有效发现和预警了多起婚恋矛盾纠纷。一是布设“排查线”,全面发动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帮扶队、包片民警、网格员、群防群治队员等基层综治力量,对返乡夫妻、精神病人、重点外来人员等重点人群,KTV、出租房等重点场所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辖区内矛盾纠纷和命案风险底数,确保排查工作不留死角。二是布设“预警线”,建立命案预警制度,加强综治、司法所、派出所、学区、市场监管所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及时掌握各行业动态和各领域风险线索,经分析研判后对风险信息及时录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和命案预警预测系统,确保预警及时。三是布设“投诉线”,全面公开镇上投诉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快速掌握辖区内热点问题和矛盾纠纷第一手情况,镇政法委员组织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基层单位及时进行分析研判,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不上交”。

(三)聚焦矛盾调处环节,强化分类施策。

化解矛盾纠纷,管用实用是重点。在具体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白关镇充分发挥村干部和乡贤能人的作用,通过村干部和乡贤以及当事人亲朋好友等多方做工作,应用非常巧妙的办法,在不伤面子的情况下悄然化解了一些婚恋矛盾纠纷,比如引导一些婚恋纠纷中情绪激动的男方出去打工挣钱,一些婚恋纠纷中的“男方”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通过孩子这一感情牌等各种方式全力促使一些感情不和甚至破裂的男女双方重新和好,多起婚恋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化解,目前未发生一起因婚恋纠纷导致的刑事案件,这一做法已经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同时,利用党群活动日、主题党日、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积极宣讲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政策法规宣传率和群众知晓率,全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风气,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升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村干部、网格员、治安户长等基层力量以身作则,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坚守法律和政策底线,避免出现过激行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矛盾纠纷和各类案事件的发生。

(四)聚焦跟踪回访环节,强化多元稳控。

化解矛盾纠纷,事心双解是目标。紧扣“事心双解”目标,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回访”制度,对调解无果、不认可调解、有命案风险的关键当事人,持续进行跟踪回访,掌握事件进展和思想动态、家庭情况等,着力做通其思想工作,以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多角度解释法规政策,让当事人清楚遇事冲动的严重后果,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从源头切实防范命案发生。在进一步调解过程中,找准抓准矛盾纠纷的核心症结,充分挖掘当事人家属、亲戚、老党员等地方有威信人员等“中间关系人”,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调解,对症施药,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各乡镇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群众及家庭积极采取民政救助、社会帮扶,解决实际困难,清除对立情绪,予以缓和稳控,着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真正实现了“握手言和、事心双解”。

三、成效与反响

(一)辖区治安环境整体提升。对各类矛盾纠纷能坚持第一时间化解、最大程度地追求当事人满意、社会治安稳定的良好效果,有效防止“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小事情”酿成“大事件”,辖区治安环境实现了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二)充分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从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完善三调联动机制,明确各层级职责,压茬责任落实,形成了自上而下、各司其责、主动作为的工作格局,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以及命案预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层基础,也激发了各层级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三)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多元化。从矛盾纠纷的多途径排查,分类施策化解,多元化稳控等方面着手,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多元化,有效的解决了矛盾纠纷排查不彻底、化解不多元、稳控不到位等问题,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不上交”,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矛盾纠纷和各类案事件的发生。

四、探讨与评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邻里纠纷、婚姻家庭情感纠纷、经济利益冲突等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凸显,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矛盾纠纷如果不及时调处化解,极易酿成上访或民转行(刑)案件,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能力,任何一项社会治理措施要落到实处,离不开一个工作思路清晰、执行力强、团结有力、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要能立足辖区实际,通过民主协商、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辖区实际的社会治理方案,组织实施社区治理工作任务,树立抓常抓长的治理意识,全面提升辖区综合环境。要进一步组织发动基层综治力量。要充分调动基层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法院、派驻检察室等工作职能,确保基层综治力量的整合,全面发动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帮扶队、包片民警、网格员、群防群治队员、治安户长等基层综治力量投入到社会治理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局面,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