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法庭”保障种源安全 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农业从公社经济转变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我国种子的性质也从“产品”转变为“产业”。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张掖。西郊法庭辖区3个乡镇是张掖玉米制种的主产区,面积314平方公里,有62家制种、贸易企业和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生产能力、企业加工能力、品种研发能力和产业效益的提升,制种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区域主导产业,与种业有关的纠纷也因此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理顺这些法律关系,解决相关纠纷,化解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保障种子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西郊法庭结合产业聚集优势,创新构建“4456”工作体系,倾心守护农业“芯片”,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西郊法庭结合产业聚集优势,根据种业纠纷特点,打造以审理“种子”的有关纠纷为主的“种子法庭”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的内在需求,也有助于精准解决农户、基地和种企在制种产业链条上的法律风险点,从而保障种源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种子法庭”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长安网、陇原剑等主流媒体刊载。2022年6月1日,甘州区法院“种子法庭”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三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张掖。西郊法庭辖区3个乡镇是张掖玉米制种的主产区,面积314平方公里,有62家制种、贸易企业和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西郊法庭结合产业聚集优势,创新构建“4456”工作体系,倾心守护农业“芯片”,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

一、“三调一裁”分层递进,推动产业纠纷快速化解

涉种纠纷季节性强、专业性强,且通常具有紧迫性。为了确保涉种纠纷快速化解,甘州区法院西郊法庭率先设立甘肃省首家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加强与辖区乡镇“两所一中心”的有效衔接,建立涉种纠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审前调解+民商事速裁”流程化的“三调一裁”机制,最大限度压缩涉种纠纷办理期限和诉讼成本。一是将简单涉种纠纷直接向辖区乡镇综治中心诉前分流,优先由人民调解组织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直接由法庭进行司法确认。今年以来化解的涉种纠纷中,70%通过在线调解、线上司法确认快速化解,实现了种企、种农“零成本”解纷。二是积极争取农业、劳动、金融等专业、行业调解委员会的支持,对部分较为复杂的涉种纠纷由法庭诉讼服务站直接委派行业组织进行调解,以行业性、专业性优势妥善化解,推动案结事了。三是建立法庭内部审前调解机制,聘请2名调解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对法庭直接立案的涉种案件,由法庭特邀调解员审前调解,必要时引入村委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化解,调解成功后,由法庭法官签发调解书。审前调解的涉种纠纷平均化解时间不到10天。四是对调解不成的纠纷,由调解组织、调解员固定好调解时的相关笔录、证据后,3天内向法庭移交,由法庭直接根据调解笔录、无争议事实进行速裁,69%的涉种纠纷当庭宣判。“种子法庭”模式推行以来,涉种纠纷非诉解决比例和调解成功率得到提高,效率大大提升,未来,甘州区涉种案件还将逐步向西郊法庭归并。2020年以来,西郊法庭共办理涉种纠纷193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32天,调撤率上升11.2%,涉种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二、“三专一执”协同配合,确保涉种案件精审快执

“种子法庭”设在玉米制种基地“一线”,可以较为快速地掌握案件关键点,厘清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还能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做到快速有效精准解决纠纷,有利于及时恢复制种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西郊法庭建立涉种案件专家咨询、专业审理、专家陪审和联动执行“三专一执”机制。一是与河西学院、种子管理部门、制种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专家库”,对复杂涉种案件、专业化涉种问题及时启动专家合作机制,必要时参与案件讨论,为种业纠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二是组建专门合议庭,编印种业政策、典型案例,完善19项制度,全力提升法庭法官种业知识、涉种法律法规的运用水平,持续提升专业化审判能力。三是从种子管理部门、制种行业遴选11名“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对于涉种案件从“专家型”人民陪审员范围内随机抽选,为涉种案件审理增添专业视角,确保案件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四是建立法庭直接执行机制、涉种执行案件联合执行机制,针对涉种纠纷季节性强等特点,驻庭执行小组现场督促履行、全体干警集中执行、村企执行联络员配合执行等机制,形成涉种案件执行“简案速执、节点攻坚、信息共享”的新格局。                                                                                                                                                                                                                                     

三、“五项联动”多点发力,凝聚护航产业发展合力

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宏观战略布局向具体建设行动推进,人民法庭必须立足职能定位,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因地制宜。西郊法庭把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作为推进法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充分延伸司法职能,构建服务制种产业“法庭+”模式,打造服务种业体系“全链条”“全方位”的“五项联动”。一是与辖区党委政府联动,法庭负责人担任片区党委委员,定期主动向辖区党委政府、政法委员专题报告涉种纠纷化解情况,联合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辖区“一庭两所一中心”和五级解纷网格形成解纷合力。二是与相关行政部门联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召开涉种案件分析研判座谈会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反映相关问题,对重大案件、热点问题与工商、农业农村、种子管理等部门联合研判,积极参与种子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合力化解行业风险。三是与行业组织联动,对牵扯面广、涉及农户多的涉种纠纷,联合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甘州区玉米制种产业联盟提前介入,对相关案件联合调处。四是与村级组织联动,实行“一村一法官”机制,发放“连心卡”,建立“微信群”,在重点制种村设立4个种业纠纷巡回审判点,为农民制种“种产销”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持。五是与制种企业联动,法官、法官助理与辖区企业开展“一企一法官”结对联系,定期主动走进种子企业巡回审理、征求意见、化解纠纷,为制种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六种常态”长效推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实效

法庭服务种业发展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各项机制的有效落实。西郊法庭紧贴种业发展需求,以“六种常态”的长效推进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着力营造种业振兴法治“新生态”。一是联动解纷常态化,全面加强与辖区“两所一中心”、行业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络,定期通报涉种纠纷非诉化解质效,辖区涉种纠纷非诉解决占到74%,调解成功率超过80%,诉讼数量、化解周期持续低位运行。二是“绿色通道”运行常态化,始终保持涉种案件“分调裁审执”全程高效运转、优先办理,最大限度压缩纠纷流转和案件办理周期,相关案件办理周期仅为25天,较3年前减少19天。三是“五项联动”机制常态化,法官以日志形式记录联动次数、内容和成效,定期通过庭务会交流,分享工作心得,交流工作经验,工作日志内容、数量和质效作为年底绩效考核依据,直接与评先树优、绩效发放挂钩。2022年,西郊法庭“五联日志”工作法被区委政法委在全区各政法单位推广。四是在线办理常态化,不断拓展延伸“智慧法院”和“两庭”建设成果,建设跨域立案、远程调解、在线审判、电子送达等平台,实现涉种纠纷调解、立案、送达、司法确认、审理全流程“在线”办理,种企、种农诉累大幅减轻。五是法治宣传常态化,定期发布相关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送法上门”“普法赶集”活动,打造“涉种法律法规百家行”“送法进企”等精品普法品牌,推动种业人员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不断增强。六是调查研究常态化,法庭定期对制种领域常见、多发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办案过程中发现的短板、堵点和难题,向相关部门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4个,为辖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和制种产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