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街街道万安门社区抢抓社区社会治理试点机遇,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协调住建、物业等部门建成“邻聚.里”网格服务站,以“移端口、强机制、集民智”为抓手,奏响社区治理“协奏曲”,打造社区服务“新标杆”,多元化的服务不断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一、背景和起因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万安门社区成立于2000年,位于平凉中心城区南部,辖区面积0.72平方公里,有住宅楼110栋,常住人口4754户11725人,辖区内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5%,城镇居民占总人口75%,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40-80岁之间,是一个中老年人口居多的社区。坚持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的理念,推动优质服务下沉,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
二、做法和经过
(一)找准契合点,打好机制牌。中街街道万安门社区积极借鉴“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先进经验,创建以社区大党委为圆心,以辖区单位,社会组织、业委会、“双报到”单位主动对接的共建架构,大力推行“1+N+X”社区大党委模式(1以党组织为核心,N个业委会、物业、大党委成员单位等其他社会力量为成员;X个网格员、社区民警、楼栋长、单元长、巷道管家等多个服务载体为基点),通过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五事联办”模式,有效凝聚工作合力。同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在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大党委将“共驻共建”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工作内容,各共建单位指定联络员,每月与社区联系会商共建事宜,填写工作手册,确立“共建美好家园、共育文明之花”的共建思想,使共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建氛围,使共建单位由“局外人”变成“热心人”。在沟通联系过程中,注重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借助线上线下等多种手段收集群众意见,同时鼓励物业、志愿者们有针对性地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突出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连心网络(网格连邻里,党群心连心)”。
(二)找准着力点,打好优势牌。社区聚合多方人力资源,激发社区治理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工作紧密联系居民群众,更好发挥主体优势,推进社区服务优质化、均衡化,将社区打造成为“幸福家园”,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区发展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体现党组织的先锋示范作用,一方面社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纵向到底”的党组织网络,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依托“党建联盟”,推进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类资源,形成了社区“横向到边”的治理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扎实推行“双议双评”和社区干部“坐班值班”“不来即办”制度,着力解决居民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为服务型社区发展凝聚强大合力。社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之下发展得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创新“党建+网格”服务模式,成立“邻聚·里”网格服务站,选聘17名网格员和110个楼栋管家,在老百姓生活的社区邻里,集聚各方资源,打造“10分钟服务圈”,推动基层治理末梢向楼栋、单元延伸,网格员每天将服务台搬到居民身边收集社情民意、现场办公、解疑答惑,变“群众跑腿”向“上门服务”转变,力量下沉网格,“零距离”上门代办,实现群众诉求不出楼栋、不出网格,成为了居民群众的解忧站、加油站、幸福站,提升了辖区群众的满意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居民的难题在服务站被化解,网格员的“焦虑”瞬间消除,群众跑腿的次数少了,社区服务的效率高了,服务站带动社区治理“快步走”资源汇聚网格,“零距离”凝聚合力。社区与6个共建单位在社区网格服务站开展医疗救治、重温红色经典、金融知识防诈骗、垃圾分类进小区等,还制定了居民每周文娱活动“套餐”,开展微党课、微公益、微服务、微活动、志愿日、议事厅、读书角、解忧屋等八大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把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社区为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群众需求来安排、指导我们的工作。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入户“征民意”,听“群众声”。社区把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制定“敲门行动”,让社区工作人员及下沉党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居民家敲门,面对面了解民困所需,收集居民微心愿,解决群众难题,确保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敲”在心坎上。社区把“敲门行动”重点放在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困难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上,按照政策为其申请办理低保,更换残疾证,申报残疾人两项补贴及特困供养等。今年以来,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共入户敲门25200人次,发现困难和问题251个,均得到圆满解决,受到居民一致称赞。与此同时,社区聚焦居民群众反映南馨园巷道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联合创城包抓单位对南馨园巷道商户进行入户走访,了解到下水道排污不畅,商户经常将污水倒入门前雨水管网,造成雨污混流,加之未接通集中供暖,冬季任然使用小火炉,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决定对巷道进行改造提升。二是参加“议事厅”,聆听“金点子”。社区通过大党委联席会、圆桌会、流动协商议事等群众议事方式,积极听取群众意见,精准对接需求,制作效果图,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成立由大党委委员(同时也是退役军人,我们在大党委委员的选聘中,其中物业经理就有2人)任组长的改造工作小组,协调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三是梳理“任务单”,交出“满意卷”。社区将群众的揪心事梳理成“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真正将群众的“闹心事”干成群众的“幸福事”。南馨园巷道商业门店33户,长128米,周边小区住户634户1365人,总投资109万元(其中商户出资69万,包抓单位和街道出资40万),目前已与60户商户签定改造协议书,室内改造:屋面防水、地沟水暖、室外保温、室内水暖电;室外改造:树脂瓦檐口屋面、门头、门柱装饰、台阶、不锈钢门、巷道布景。
(三)找准发力点,打好精准牌。社区构建“五抓五联共建共享”社区社会治理新格局。1.打造“安居在社区”。全面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社区治安防控,发挥群防群治合力,提升社区综合环境,营造安全、安宁、安心的氛围。自2018年旧楼改造后,15个居民小区全部安装高清视频,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安全感;同时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成立群防群治专职巡逻队伍,动员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2.建立“友爱在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党员的作用,利用社区平台、场所等各种资源,关心关爱社区居民,加大对老人、困难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帮扶,形成处处充满爱的温馨氛围。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好老年“康乐”牌,让社区成为居家养老的福地;打好青少年“关爱”牌,让社区变成青春飞扬的乐土;打好居民“文化”牌,使社区成为文化传播的源泉。同时联合市体育局开展社区运动会;争取共建单位市体育局支持,小区添乒乓球桌为业主实现“微心愿”等。3.推动“安心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党总支紧密结合党员群众服务需求,筑牢为民服务主阵地。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邀请居民参与,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居民实际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实用化、制度化。中心设有初心教育站、爱心志愿站、舒心治理站、贴心服务站、暖心文化站,让幸福在群众“家门口”汇集。创设初心教育站,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传承优秀文化,让更多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创设爱心志愿站,成立邻里互助(志愿者)站,组织志愿者编排舞蹈,积极参与社区表演;创设舒心治理站,建立矛盾分级解决机制,实现“微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创设贴心服务站,实现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过程“零障碍”;创设暖心文化站,组建了太极拳队、夕阳红合唱队等21支文化队伍。联合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提供卫生保健、关爱帮扶、邻里调解等多元化的便民服务,与此同时,社区党组织梳理实事清单,将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公示上墙,努力在家门口解决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党群服务中心真正实现小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让居民安心居住在社区。
(四)找准切入点,打好服务牌。社区“共驻共建”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结对共建活动为依托,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活动来付诸实施,使共建单位与社区由过去“点上的接触”转变为“面上的结合”,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目标。1.关怀孤寡老人,走访慰问暖人心。社区“文明红管家”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访看望过程中了解孤寡老人和特困供养人员的生活情况和具体需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2.推动节日碰撞,继承优良传统。在国际节日和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在辖区内开展“烟头不落地、社区更文明”“我是文明小标兵”实践等多元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真正实现树新风,提升文明素养的目标。3.“十送”温暖,让爱到家。社区以新婚送祝福,满月送生肖、党员送真情等“十送”温暖活动为载体,依托党建“一根针”串起服务群众“千条线”,不断创新为民服务方式,拉近与居民群众距离,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了文明祥和新社区建设。
三、成效和反响
一、提升服务品质。推进社区服务精细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规范一站式服务,将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加以整理,设立统一的服务窗口;拓展“不来即办+菜单式”服务,根据社区服务资源、志愿者特长、居民需求等实际,以菜单形式列举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选项,为社区居民提供“你点我供”的菜单式服务。
二、整合服务资源。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借助“三供一业”等有利时机,采取扩建、资源整合、共驻共建等方式扩大群众服务场所面积,为居民群众搭建更大的服务平台和交流空间。
三是创新自治方式。大力推行“小区+物业+业委会”的居民自治模式,聚合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退役军人,开展“家协商”工作方式,让他们来负责许多以前由政府牵头承担的事务,深入网格了解民情、民需,从细微处入手,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四、探讨与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一、创办“红色物业”,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过“红色物业”,兜底“老旧小区”。利用网格服务站阵地,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实现老旧小区由“无人管”到“社区兜”。建立“找热心骨干、找资金来源、找公共空间,定居规民约”的“三找一定”工作法,增强物业“造血”功能。同时逼服务提升。针对服务管理差、矛盾纠纷多的社会化物业公司,组建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围绕“依法成立、依法进驻、依法收费、依法追缴、依法退出”五个方面整顿治理,倒逼社会化物业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二、做实“红色网格”,织密基层治理“最牢防护网”。
社区17个网格对应设立党支部,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从社区物业公司、公益性岗位中选派17名专职网格员,从物业公司人员、业务会负责人等力量中选配兼职网格员6名,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里办、矛盾不上交”。探索“双吹哨、双报到”。利用“小红哨”平安综治平台诉求收集办理为主线,通过手机App一键吹响“小红哨”,平台自动“派单”,网格员第一时间“接单”办理,实现“居民吹哨、社区报到”。对网格解决不了、需上级部门办理的,由网格员向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吹哨,中心直接调度区直相关部门,下沉到网格一线现场处理,做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
三、搭建“智慧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最强实战力”。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智慧水平,抓好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推广运用,整合信息资源,打通数据壁垒,为居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信息化服务。借鉴四川攀枝花经验,统一渠道下发网格员采集核查数据任务,按照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思路,把网络员采集的、群众反映的、智能化设备检测的、职能部门掌握的、企事业单位通过服务获得的各类数据汇聚成数据池,分级分类授权给社区基层,依托物联网、大数据、AI、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打造集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的“社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