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川镇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以党建工作为统领,重点构建以微组织、微管理、微平台、微议事、微队伍和微公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微范本”,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效应,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破解了一批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极大地维护了群众权益,走出了一条共治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一、背景与起因
每逢周六,东川镇新安路社区桥头马路两边总是出现这样的场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往车辆的鸣笛声、随意摆放的摊点和乱停乱放的车辆,构成了一副“杂乱无章”的桥头市场景象,严重影响来往车辆正常行驶,给周边居民安全出行埋下了安全隐患。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东川镇积极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新路径,开展了一系列农贸市场整顿工作。最终,给周边居民和群众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整洁的购买环境,有效地推动了市场经营有序化、整洁化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共建“微组织”,把好党建引领方向盘。按照“直接进入”、“组织联建”和选派党建指导员兜底三种方式,构建由新安路社区党委牵头,社区居委会、辖区单位、物业公司共同组成的“社区党建联盟”“红色管家”等,针对市场乱摆乱放、乱搭乱建、店外任意堆放杂物、店内货物散乱、违规店外经营、堵塞人行通道等现象,推动党员在市场整治中“亮身份”,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新建市场的规划搬迁中,党员不仅在面上宣传发动,而且与市场经营户进行沟通,做细思想工作,为市场的顺利搬迁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微管理”,精耕为民服务责任田。按照精细管理、资源整合、服务群众、责任落实的原则,将市场中的人、事、物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中。以网格化运行工作制度为载体,明确网格内人员的任务、职责及要求,不断规范网络管理体系。同时,完善网格管理队伍,坚持专兼职结合,按照“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要求,建立专兼结合的多元化网格员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员在桥头市场的管理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让市场管理无盲点、无死角。
(三)搭建“微平台”,攥紧社会协同硬拳头。积极挖掘辖区资源,大力推动“大党委”建设,吸引驻地单位为“大党委”组织成员,与中核兰铀公司离退休服务中心、职工医院、新安路派出所等11家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充分发挥辖区单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依托民情恳谈、乡贤工作室、老书记工作室、微心愿等平台,广泛征集有关桥头市场整治及服务管理的意见建议。积极引导新安路社区、区城管局、区交警大队、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在共建共治中发挥积极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市场管理长效化。
(四)建立“微议事”,凝聚民主协商正能量。市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织形式,管理上具有约定性和自律性,既有企业管理的特点,也有行业自律的特点,需要民主管理。“社区党建联盟”引导市场经营户发挥主体作用,围绕市场发展、经营管理等重要事项,民主讨论、民主协商、寻求对策,拟定解决草案。草案形成后,在社区内张榜公开,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后将制定的公约或方案提交居民代表会议,经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实施,真正做到“百姓的事百姓议”,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局面。
(五)组建“微队伍”,形成公众参与凝聚力。社区党委以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区党员为骨干,在群众、退休干部职工中发掘“能人”,真正把有能力、有干劲、有责任心得人员充实到社会治理的队伍中来,组建新安路“七色花”志愿服务队,送服务进市场、进摊位。在市场营业期间,组织开展市场整治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经营户和摊位的分布情况,对志愿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排班,划分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提供消防巡查、消防设施检修、交通疏导、维护停车秩序等服务,不仅维护了市场秩序,而且增强离退休老党员、老职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六)推行“微公约”,提升社会治理硬实力。制度保障是维护稳定、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第一线,既“连天线”又“接地气”。新安路社区坚持政治引领、法治服务、智治支撑、自治协同、德治教化的“五治”融合综合治理体系,在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的同时,鼓励居民围绕农贸市场的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制定“微公约”,在“社区党建联盟”的倡导下,定制了经营规范、信用规范、安全规范、服务规范及场规场约等四个反面的具体标准,规范了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实现了“治理难题在五治中破解、社会和谐在五治中构建、群众满意在五治中提升”的治理格局。
三、取得的成效
(一)彰显了党组织的存在感,增强了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通过党组织进村社、进网格、进企业,为广大党员全身心投入社会治理、全面履行服务宗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圆梦微心愿”“六种人评比”“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中,全镇党员干部能从小事做起,为群众送温暖解难题、为人才搭平台促就业,圆好每个人的幸福梦。很多企业和非公企业党员感慨地说,“党组织让我们党员的身份亮了出来,周围的同事们、工友们都拿着羡慕的眼光地看着我,自己都觉得腰杆硬起来了,如果不为组织多干些事,分下忧,怎么也说不过去。”
(二)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解决了流动人口的边缘化问题。全域覆盖的党建,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镇群众全部纳入党组织的视野,无差别化地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及对象,实现了全区域群众的地位、机会、权利的平等与均等。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党员大走访、大服务等活动,及群众自治组织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常驻村民与外来人口的身份界限被打破,群众的归属感明显增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不少外来人口表示,“我们这些外来户,以前就像是没娘的孩子,没人管也没人问。现在是吃喝拉撒有人问、大事小情有人帮、家长里短有处诉、生老病死有人管,感觉自己与当地村民没什么区别”。
(三)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促进了人民生活的和谐稳定。依靠区域共建和党建项目化建设,不仅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促进了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共建共治共享。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每年实施服务项目10余个,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00余场次,服务辖区群众近7000人次,构建了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党建引领下,借助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和群众自治组织活动等,使农村、社区、企业、家庭、村民、职工深度嵌入社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粘性。近年来,全镇各类矛盾纠纷解决有效处置率达97%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9.2%。通过自下而上平等合作的治理模式,使八成以上的群众诉求和矛盾隐患在镇域内解决,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镇社会安定和谐运转。
四、展望思考
(一)夯实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以网络覆盖和信息延伸实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科技化。利用全方位整合视频网络,全过程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平台输出、公示公开、网格走访、部门反馈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共享机制,为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发挥党组织优势,在全镇8个村社全部建成了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信访接待、社会治安维护、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特殊人群管理、心理咨询等功能“八位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协调处理影响辖区社会稳定的事件,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抓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创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使企业、群众自治组织和群众三个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社会治理复合化。在健全群众参与村居公共决策机制上,组建了网格员、信息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员、法律顾问员、警务助理员等“六大员”队伍,让广大群众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并以村社为核心,依托区域化共驻共建,让企业与辖区村社优势互补,让社会组织与村社实现服务的精准对接,让群众成为社区管理服务的主力军,使各方力量在社区凝聚,以打牢基层基础实现社会治理的提档升级。
(三)筑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将抓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上下联动的机制保障推进工作的开展。健全以镇党委和村社党(总)支、驻区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将所有党组织全部纳入,使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的党组织,成为紧密联系的区域化党建的共同体,对一般问题季度研判,重点问题每月调度,重大、突发和群体性不稳定因素及时督办,实现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由虚到实、由随机到有序、由形式向结果转变。